“活”的散文,散发五谷杂粮味道

2016-06-27信息快讯网

“活”的散文,散发五谷杂粮味道-信息快讯网

无论是孔明珠《特别的明信片》细数父亲点滴过往,还是殷健灵《爱——外婆和我》追忆祖孙情缘,散文中都浸润着真情实感。图为亲情散文名篇朱自清《背影》插图。(资料图片)

日前,第七届冰心散文奖在河北揭晓,王勉、孔明珠、殷健灵、孙思、陈晨等5位上海作家获奖,创下了上海文学界在历届冰心散文奖评选中的最好成绩,也再次引起了评论界对散文创作的关注。

上世纪90年代,国内曾掀起“散文热”。与人们生活触手可及的散文,如何写得可读、耐读?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赵丽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散文看似“门槛”很低,但要真正写好不易,需要多方面的阅历修养,离不开3个字,情、知、文。“情和真连在一起,以真人真事真情为入口;知是融入写作者对所表达事物的独特见解,而不是炫耀式的知识堆砌;文即文采,考验驾驭文字布局谋篇的能力。”他说,时下有些散文其实毛病挺多,比如泛泛而谈、没有个性、不够诚实等,往往令人味同嚼蜡。

本屇冰心散文奖共评选出散文集30部、单篇散文42篇、散文理论3部(篇)。其中,《王勉散文精选》和《爱——外婆和我》(殷健灵)获散文集奖;孙思的《浅谈赵丽宏散文的诗意美》获散文理论奖;孔明珠《特别的明信片》、陈晨《乡间一棵草》获单篇作品奖。

灌注真情实感,根植于丰厚生活土壤

上世纪90年代,贾平凹主编《美文》杂志,大力倡导“大散文”观念,散文的“精英化”惯性得到了根本性扭转。为了拓宽散文的路子,改变散文创作繁缛浮华的局面,贾平凹在《美文》上发表了大量取自生活的风格朴素的散文,主张“把文学还原到生活中去,使实用的东西变为美文”。在评论界看来,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有真生命真感情,散发泥土味和五谷杂粮味,而不是呆文死文、矫饰之文。

孔明珠去年首发于《上海文学》的散文《特别的明信片》,以父亲寄来的明信片串起父辈历史往事,父亲在明信片上罗列出香烟、肥皂、磨脚石等所需物品清单,孔明珠睹物思人,父女间点滴交集真实可感。孔明珠说:“我下乡7年,返城后进出版社当校对员,从初中文凭开始补考,一路读书、自学走过来。对于写作来讲,无非是热爱、经历与努力。大量丰富生活经历就是我的富矿,对于非虚构写作来讲更是如此。”可以说,散文青睐岁月的划痕、高峰或险滩,也不排斥生活的平淡无奇。

闪烁个性见解,窥见作者学养智趣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打过比方: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是诗歌。比起更戏剧化的小说、更凝练的诗歌,散文多是聚焦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但是,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怎么写好闪烁个性化见解的“一点”?作家王勉在散文中描绘的事物,看似信手拈来,比如吃一碗羊肉面、喝一杯茶、读一本古帖、看一张名片,都会在他笔下衍化成既含知识又富情趣的文字。他不以学者严肃面目出现,而是做生活和艺术的追寻体验者,和读者一起长知识、开眼界、抒胸臆。

比如,王勉写上海,切入的视角不落俗套。《晨光中的上海》有这么一段:“农历新年里,上海的早晨是最宁静不过的,隔夜的爆竹已然散尽,偌大的城市里只听得啾啾的鸟鸣之声,忙碌了一整年的外来人员早已衣锦荣归,热闹了一整晚的上海人也大多沉浸在睡梦里。这个时候的上海露出一张眉眼

如画的清水脸来,叫人免不了要惊艳一把……”如是描写令人耳目一新。《梦中的外滩》则以拟人笔法尽显这一上海地标海纳百川的气质:“热爱外滩的理由,并不是哪一幢具体的建筑,而是那摩肩接踵、中西合璧的视觉冲击。走入外滩的内心深处,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爽朗外向。那是一种千帆过尽后的洒脱,‘稻子越熟,头便越低’,这句话便是对外滩最生动的诠释。”

锤炼语言质感,平淡中显真味

文学大师老舍说过:“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不单不轻易用形容词,就是‘然而’与‘所以’什么的也能少用就少用,为的是让文字结实有力。”这种不多施脂粉、结实有力也体现在殷健灵《爱———外婆和我》中。作品记录了作者与并无血缘关系的外婆相处的一朝一夕,善良、隐忍的外婆形象跃然纸上。比如,她描述外婆到了晚年越来越像小孩子,有次全家人要带外婆去剧院看淮剧,可是,“那次出门前,外婆显出了少有的怯惧,走到楼梯口,像孩子一样磨蹭着,迟迟不肯下楼。我和妈妈连哄带骗,才勉强搀扶着她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走了下去”。坐在剧院里,“外婆有些心神不定,东张西望着,不时用手触摸我,几次说要回去”。演出间隙,在洗手间外面,碰到了熟悉的人向外婆问好,“外婆并没有像以前那样热情地回应陌生人的问候,只是像个怕生的孩子那样默默地靠着我站着……”一段跨越近半个世纪的祖孙情缘,几乎全是依靠真实绵密、干净利落的文字细节娓娓道来。

有评论家谈到,这种“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的语言质感,离不开对散文审美标准的坚守。古人云:“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散文不仅要有性灵摇荡的内在感情美,还要有悦耳动听的音律,具备形、音、义俱佳的文字美,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记者许旸)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