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方案出台进入倒计时

2016-06-30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姜澎

“‘985工程’、‘211工程’废止”成为这两天的热门话题。昨天教育部公开回应:“211工程”、“985工程”这些重点建设项目并没有被废止,只是项目投资期限早已结束,今后将会被“双一流”建设所取代。

而教育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制订的“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已经进入倒计时,目前在征集意见阶段,如无意外年内将出台。

382份文件宣布失效,9份与“985”和“211”有关

其实“985工程”和“211工程”早在两年前就屡次有传言称将终止。事实上,2013年底,“985工程”的三期建设项目投资就已经结束,此后再未重启过。

而此次之所以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教育部网站近日发布《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语委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共有382份文件失效,其中有9份文件和“985”、“211”工程等项目有关,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的意见》等。

知情人士介绍,这382份文件之所以失效,有的是因为项目终止,有的则是因为文件有效期到期,须重发新文。

“985工程”和“211工程”备受关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这两个工程的设立被认为导致了大学之间的“贫富不均”。甚至有媒体认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也出现了“出身”高低不等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河北省某高校内部人士在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时会兴高采烈地说,对之前没能入选“985”和“211”的高校来说,即将推出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对学校建设会有很大的鼓励:“各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调动学校积极性。”

但是不少教育界的学者认为,国家之所以会设立这两个项目,是因为上世纪末,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大学。而这两个工程的实施在早期确实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从“985”的立项和“211”学校的评估来看,前者是通过集中资源建设几所高水平的大学,提高这些入选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而后者则是更侧重以学科为支持重点。但是,这两项工程的各类经费的发放都与硬指标相关,比如科研成果、一级学科质量、论文数量等。而且不管是哪一种,项目都要定期评估、审核。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先起到快速推动作用的“985”和“211”的措施———项目经费的发放与评审都与各种指标挂钩反而带来了负作用,导致一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地追指标,甚至盲目地追求大而综合。“它们不再适合我国高等教育从快速发展的需求转为特色发展的需求,并且与最初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大相径庭。”某高校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双一流”建设呼之欲出,经费投入将破除“身份限制”

根据教育部最新回应,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了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5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

据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介绍,“985”、“211”都是重点建设项目。在经费投入上,“211工程”建设偏向于在重点学科上投入,而“985工程”建设则更侧重于投入跨学科平台建设。从内在逻辑上看,未来再推出“双一流”建设作为两个工程的延续,堪称水到渠成,它们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

有业内人士介绍,以“双一流”建设取代“985”“211”工程,其实并不突然,因为“过渡期”早就开始了。以“985工程”建设三期为例,该项目于2013年结束,沪上复旦和上海交大的985项目三期,中央投入13亿元、上海配套投入13亿元,总计约26亿元。

而“985”建设项目三期后,从2014年开始,高校重点建设项目经费的投入则是以“过渡经费”的形式出现的。“光从这一点就可以发现,‘985’、‘211’的终结是迟早的事,今后重点建设项目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会有哪些变数,还有待主管部门发文。”

一位熟悉高教界的专家预测,“双一流”建设的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今后在投入经费时,高校的“身份限制”将被打破。哪怕是非“985”、“211”高校,只要在一流学科建设上有建树,就可以获得有力的支持和投入。

方案仍在激烈探讨之中,将加入滚动淘汰机制

随着“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及配套政策“落地”,对高校而言,最大的影响是经费拨付的方式。

张端鸿介绍,从主管部门目前透露的一些消息来看,今后的重点项目建设、经费投入将和高校的绩效挂钩。“在一个项目建设周期结束后,高校的绩效如何,政府会参考第三方专业机构或国际机构的评估结果,并将此作为下一轮投入的依据。”也就是说,基于绩效的差异化拨款,将成为今后经费投入的一个方向。此外,在项目经费的使用上,未来高校的自主权也会更大。

一位教育部官员在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时称,“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和资金分配都会有新的机制,不会像以前一样向确定的一所高校拨款。“会更注重学科建设,同时在遴选上,会有滚动淘汰机制的加入。”该人士还表示,新建设方案会给一些之前没入围“985”和“211”的学校一些机会。此外,以前入选的高校,并不一定会被确定为“双一流”。

“动态调整虽然听起来是很完美的计划,但是谁来评价、谁进谁出,至今都没有拿出一个清晰的方案。”一位教育界专家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与教育评估相关的专家都受到了教育部的关注。因为不论是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的各种拨款制度中,大多数都是竞争性的项目经费,很少有不经过同行评审就能够获得的项目经费。而随着“双一流”建设项目的启动,这些竞争性经费将会更多地转变为日常经费或者综合性经费,那么这些经费的拨款依据是什么成为一个难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