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人”筑成巢湖生命之堤
官兵们在巢湖抗洪一线奋战。刘超峰摄
7日下午,安徽巢湖市巢湖双河桥段大堤,雨过天晴,酷热难耐。15时,巢湖忠庙站水位12.68米,超保证水位0.68米,根据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预测,受前期降水影响,巢湖水位仍将进一步上涨,9日或达历史最高水位。
“一、二、三!”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水情,部队官兵整齐地喊着口号,将上百斤的沙袋扛起、摆齐、压平,汗珠如注,全身湿透。在他们的努力下,一道新的堤坝正在筑起。“这是巢湖的最后一道堤坝,是生命之堤。我们一定发扬我军能打硬仗的光荣传统,把它筑成最坚固的堤坝,让百姓多一份安心,少一份损失。”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学员二旅旅长张涛告诉记者。
休整时,怎么样都能睡着
经过一下午的奋战,武警安徽省总队第二支队战士伍飞龙手上的纱布已几乎和手“融为一体”,变成土黄色。在7日凌晨3时于卧牛山街道的塌方抢险中,他的手掌被磨出了一个大洞。可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7日8时回部队修整了一小会儿,中午接到命令后,缠着纱布再次冲向一线。“战友被玻璃、钉子划得一道又一道,我这点小伤,真的不算什么。”他说。
这已经是伍飞龙和兄弟们连续第7天投入抗洪前线。从7月1日到7日,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6小时,很多时候,一整天都没机会躺着睡一个好觉。第二支队张干事告诉记者:“今天凌晨睡到3时,已经很幸福了。前几天都是连续作战,有时只能在现场休息一会;有时奋战到凌晨,回部队躺一会,6时必须准时起床,随时准备出发。而且在部队有个规矩,白天不能躺床上,因此战士们抢险完即便有时间休整也只能在学习室,或坐在椅子上,或坐着靠墙眯一小会儿。”
“你的手套怎么红了?”突然,有战友向正在装沙的陈登鑫喊了一句。陈登鑫脱下手套,这才发现小拇指下方的手掌被磨开一条长长的口子,红色的血肉和黄色的沙土混在一起。没等卫生员过来处理,他一咬牙,撕下尚连着的薄皮,跟没事似地说:“咱继续!”
“我多干,兄弟们就可以省点力”
在武警官兵的东侧,还有200多位学生模样、身着迷彩服的年轻人,正顶着烈日筑坝。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宣传处干事潘俊琦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学院大三及大一学生,这是他们第一次身着军装上前线。
22营的方勘宇今年21岁,读大三。他的老家在安徽岳西,那里的受灾情况也很严重,小方自家的农田都被水淹没了。他很想回家看看,但接到命令后,他没有丝毫的犹豫。“第一次上前线,我跟爸爸说,穿上军装,就要有个军人样子,不能害怕,这得到了他的支持。同样的话我不敢跟妈妈说,因为妈妈很担心我。”他说,“同学们都是如此,没谁怯场的,报名抗洪的人数远超实际分配的名额。”
这样的“新兵”,能扛得起抗洪这份重担吗? 方勘宇要用行动证明。
凌晨5时,小方就起床,8时许准时到达堤坝。干起活来,第一次穿军装上前线的激动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度的疲劳。根据防汛要求,防浪沙袋要垫6层至少1.2米,为不留缝隙,上层袋尾必须压着下层袋口。底层沙袋的土石只需灌上一半,这样的沙袋重量约为150斤,两个人才能搬动。到了第六层,沙袋要灌得更满,下面就需要两个人抬着,再配合上面有一个人提,沙袋才能摆上去。小方累啊,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午饭后,他想去树林里躲躲骄阳,却被蚊子恶狠狠地赶了出来。没办法,他只能躺在满是石子的岸堤上,把脸贴住石柱,枕着矿泉水瓶休息。
午休时间很快结束。小方有些轻微中暑,“我在学校是见习指导员,在这里是班长,还是共产党员。我干得多一点,兄弟们就可以省点力,我必须坚持。”他打开矿泉水往头上淋了淋,深呼吸,甩了甩头,继续奋战……
老大爷连夜煮一车卤蛋相送
巢湖水位居高不下,再加上一号台风可能的叠加影响,根据上级要求,官兵们需尽快将主城区内约9公里的巢湖大堤进行加固、加高1-1.4米。“这两天,巢湖的群众自发组成了多个志愿者队伍,给官兵们送来各式各样的补给,有矿泉水、面包、方便面、盒饭、巧克力等。他们也参与抢险,装沙袋、扛沙袋,不辞辛劳。多亏有巢湖百姓的支持,他们给了我们无穷的信心和动力。”张干事说。
昨天,武警安徽省总队第二支队已经在巢湖岸堤西坝口段奋战了一天。西坝口是离巢湖主城区最近的水域,当天下午,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大爷,骑着辆三轮车,为官兵送来一车卤蛋,这让战士们感动不已。原来,老大爷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兵前来保卫巢湖,自己坐不住了,前天晚上买好鸡蛋,连夜煮出来,卤好送给“最可爱的人”。
而刚到巢湖没多久的方勘宇,也在新闻上看到,5日22时左右,当完成抢险任务的官兵陆续撤离时,上千名居民自发来到现场,冒着大雨站在路两边高呼“巢湖人民感谢你们”。“这些都是我的动力。我希望我也能不辱这身军装,干出点让百姓安心的事情。”他说。
■本报记者 赵征南 通讯员 陶磊 刘超峰 (本报安徽巢湖7月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