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片刻而已,一生却尽

2016-07-11信息快讯网

阿巴斯:片刻而已,一生却尽-信息快讯网

与阿巴斯以往讨论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不同,影片《合法副本》是一部文艺爱情片。片中男女主人公唇枪舌剑,不断探讨着生活与艺术的话题。(资料图片)

“户口本在伊朗是很重要的东西,那里记有我的出生日期、结婚日期、孩子的出生日期。现在就只剩下我的死亡日期了。”2002年,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在为一家法国报纸的撰稿中写下这段文字,14年后,他完成了人生的最后记录———当地时间7月4日阿巴斯于巴黎去世,享年76岁。

阿巴斯在国际影坛享有盛名,被誉为伊朗电影复兴的功臣。上世纪90年代末,他执导的影片《樱桃的滋味》曾获得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虽然作品不断,但阿巴斯曾说:“在我的生命中,没有关于电影的坐标性纪念日,因为人们通常记住的都是那些打乱了日常波澜不惊的时刻,而从我20岁那年开始,电影就已经成为了我的日常,两者就像相融了一样。”

评价阿巴斯,总绕不过法国导演戈达尔的那句“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阿巴斯不断通过揭示电影的虚构特性以及虚构情节之后的真相所在,试图将电影从艺术形式再次拉回到真实生活中去。他的影片多采用纪实手法,很少使用配乐和旁白,喜欢用充满诗意的长镜头。洗练简洁的镜头语言使阿巴斯的作品中不见商业烟火气,却与无序庞杂的生活本质更为接近,娓娓道来,让观众不觉沉浸其中。

生于德黑兰的阿巴斯曾说自己的青年时代“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从来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中学时甚至差点被学校开除”。醉心美术的他,首次高考报考美术专业也以失利告终。早年,阿巴斯并没想过自己会投身电影事业,他曾在德黑兰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十多年,念书期间从事过美术设计。20岁起,阿巴斯开始为电视台拍摄广告片。他曾说正是早年拍摄广告片与美术设计的经验教会了自己如何拍摄电影。

阿巴斯的早期作品多涉及学龄儿童题材,起因是当年他受邀为伊朗儿童与青少年智力发展协会筹建电影部门。在这些作品中,他注重即兴表演与真实生活节奏的影像风格已然显现。1970年,阿巴斯完成他的首部短片作品《面包与小巷》,4年后,又推出了首部剧情长篇《旅行者》。之后,他又一连拍摄了《一年级新生》《家庭作业》《课间休息》等影片。

上世纪90年代,阿巴斯的电影风格达到成熟。凭借《特写》《生命在继续》《橄榄树下的情人》等影片,这位来自伊朗的导演,用充满东方神韵的镜头与哲思,在欧洲电影节中崭露头角。1995年,洛迦诺电影节举办阿巴斯电影回顾展,法国《电影手册》以48页的篇幅全面介绍阿巴斯时说:“这位天才的伊朗导演创造的影像标志着当代电影每年都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1997年,阿巴斯的影片《樱桃的滋味》入围戛纳电影节,并最终摘得金棕榈奖。该片被视为最能体现阿巴斯美学风格的作品之一。电影讲述一个绝望的中年男子自杀前的心路历程,最终他却因为品尝到了樱桃的滋味而重燃对生命的渴望。影片中,男子自始至终没有明说自己想要自杀的理由,只是说自己并不快乐。他一路驾着车,在穷乡僻壤徘徊寻索,路途中黄沙滚滚,表现出对生活的未知感与种种无奈。这段从“死”到“生”的感悟之旅,展现的正是阿巴斯对人生的理解,他曾说:“生活带给我的结论是,尽管我们是悲观主义者,但是我们活着不能没有希望。”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阿巴斯不断跳出地域与文化限制,对电影创作进行探索。在电影《合法副本》中,阿巴斯与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合作,展现了英国作家和法国女子在意大利小村庄的爱情故事。而电影《如沐爱河》则选择在日本东京拍摄,并且起用了全日本的演员班底。《如沐爱河》2013年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展映,成为最卖座的影片之一,这也足见阿巴斯在影迷心中的分量。阿巴斯身前筹划的最后一部影片是计划在中国拍摄的《杭州之恋》。此前已筹备两年,他4次前来中国采写剧本,可惜未来得及开机。

不光在电影行业,阿巴斯对摄影、艺术装置、诗歌、戏剧、出版等不同艺术门类都有所涉猎。阿巴斯曾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己甚至喜欢摄影多过电影。“电影也可以非常接近艺术作品,可现实是电影越接近艺术,我们将越接近赔钱、越接近破产……但摄影给了创作者更大的自由度。”他的短诗在中国也拥有大量读者,他曾写下这样的句子:“月光/融化了/老河上的薄冰”“一群樱桃树/就一棵,孤零零/半朵花不开”“片刻而已/一生却尽/我自涕零”。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