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有道理|黄鳝和它的“搅局者”
▲富贵临门
老上海有句话:“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经过冬春季节的滋养,此时最肥最嫩,所以赶在七八月份的产卵期前吃黄鳝最为适宜,至于“赛人参”一说,那是因为黄鳝营养丰富,兼有补气养血等功效。我有一亲戚,六十年代中期去苏北农村参加“四清”,正是青黄不接的日子,整天吃农民自家腌的咸菜,半年一蹲,两腿粗成一对水桶,吃药打针也没用。有一次来上海出差,抽空去老半斋吃了两盆清炒鳝糊,第二天就好了。
▲清炒鳝糊
那个时候,黄鳝在上海的菜场里还属于高档水产,偶然到货,家庭主妇奔走相告。小菜场的师傅将硕大的木桶抬到老虎灶,木桶里无数条黄鳝不安地蠕动着,滚烫的开水兜头一浇,木盖一压,听得到里面劈劈啪啪甩尾巴的声音。少顷,盖子一掀,一股蒸汽升腾而起,木桶里风平浪静,倒去热水后再抬回菜场,由女师傅们嘻嘻哈哈划鳝丝。清炒鳝糊是本帮菜中的精品,装盆后热油一浇,滋滋作响,上桌后服务员再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瓶子,洒些胡椒粉,筷子一捣开吃,烫、滑、嫩、鲜,吃到盆底还留有一点芡汁,叫一面光碗拌来吃。一般上海人家不敢吃清炒鳝糊,而是买半斤鳝丝,与绿豆芽或茭白丝一起炒来吃,算是尝鲜了。
改革开放后,黄鳝在菜场里成了主力军,个体户卖黄鳝致富者甚伙,这种形势让政治上已经翻身但经济上还没翻身的知识分子相当胸闷,故有“手术刀不如黄鳝刀”的酸溜溜说法。现在手术刀已经大大胜过“黄鳝刀”了,风水轮流转。
▲本帮香糟黄鳝片
前不久,品尝了中国烹饪大师、海派川菜代表人物李兴福大师设计并烹制的“全鳝宴”,真是一次难得的美食体验。其丰宴不一一细说,只挑几道有代表的介绍。梁溪脆鳝比较常见,但川味酥鳝不一定吃得到,李大师将鳝片在温油锅炸一下,然后移至一边,加盖微焖,待油温冷却后再按同法复炸,如此才使鳝片酥而不焦不烂,加料后鲜香扑鼻,川味浓郁。本帮菜中以前只有糟鸡糟肉糟钵斗,李大师此番推出糟鳝是按本帮糟货的方法加工的,移花接木,别有风味。
▲梁溪脆鳝
热菜中的生爆蝴蝶片,是用活杀鳝片去皮后再上浆生炒的,黄鳝去皮绝对是一门手艺,活溜溜的黄鳝“捏不牢滑脱”,而况还要去掉薄如蝉翼的皮,没有金刚钻,谁敢接这个活?福寿永临,一听名字就晓得是大菜。果然,中间是炒软兜,排列舒齐的鳝背堆成背部高隆的甲鱼状,俯视若一个福字,周边围一圈剥壳的蛏子,蛏子谐音“子子孙孙”,诙谐地表达了一份美意。
淮鱼干丝就是扬州菜中大煮干丝的变异,改用鳝丝代替火腿与鸡肉,汤是用油炸过的鳝骨吊成,汤色乳白,豆香浓郁,鳝味清鲜。
▲抽梁换柱
抽梁换柱这个菜名一听就明白了,长两寸半的鳝筒,将鳝骨抽去后,中间再用虾茸加笋丁塞进去红烧,芡汁浓郁,深得红烧菜的神韵。青龙白虎丸的名字听起来比较生猛,其实菜品无比温柔,一条丝瓜围着一个鳝肉与虾肉做成的丸子,丸子表面蘸满了火腿末,汤色清鲜,食材鲜嫩,作为汤菜,它是超一流的,格调也相当高。
▲炝虎尾
还有我顶顶喜欢的炝虎尾。此菜只取鳝鱼尾部一段净肉,经开水稍汆加浓计调味拌制而成,排列整齐后再兜头浇一勺蒜油,香气夺人,因其形似虎尾而命名。我自己在家试过几回,貌合神离,看来一定有厨师不肯透露的秘诀尚没掌握。还有红烧马鞍桥、炖生敲、宫保鳝背、蒜茸鳝卷、叉烧鳝方、合川鳝卷等菜也借鉴了川、扬、鲁、徽等多个帮派的风味,吃得我们一帮吃货合不拢嘴。
▲煨脐门
翻翻菜谱,还有些黄鳝菜的菜名取得很有诗意,比如双龙出海、鞭打绣球、龙卷风爆、龙抱凤蛋、子龙脱袍、雪中送炭等,要吃了之后才知道。有一道菜叫作煨脐门,奇哉怪也,请教李大师后才知道此菜相当奢侈,只取每条八两以上黄鳝肚脐眼(其实是泄殖孔)前后约三寸长的一段,这个部位最肥嫩,一条黄鳝只有一段,故而要凑满十几条才能煨制一盘,要吃须预订。
▲子龙脱袍
黄鳝生命力较强,鳃虽然不发达,但可以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辅助器官,直接呼吸空气,故而在水中含氧量很稀薄时照样能活。出水后装在木桶里,只要有一点“湿湿碎”,这厮也不会马上死去。因此在运输环节,待遇稍许差点,黄鳝也不会造反。不过黄鳝身上布满了粘液,时间长了,粘液会将黄鳝们粘在一起,这样就比较难受。于是水产商贩会抓一把泥鳅扔在桶里,泥鳅在强敌面会产生紧张感,拼命地往深处钻,这样就等于搅局,搅得黄鳝们不能安于现状,就可免于短时间内不知不觉地死去。
泥鳅是有功的,但菜场里的师傅并不待见它,随手一扔,满地翻腾,小孩子见状高兴死了,争先恐后扑上去抢,抢来养在瓶子里,也是一乐。当时虽然供应匮乏,但也没听说过有谁将泥鳅煮来吃。上海十六帮派饭店齐全,但没见哪家饭店将泥鳅列入菜谱,据说这货满身泥土腥味,不登大雅之堂。
▲干炸泥鳅
后来,等我工作了,慢慢有了家庭,市场上也出现了川味火锅,泥鳅这货在菜单上亮相,才知道改革开放了,泥鳅也可以吃了。但自己一般不买,只是饭店里偶尔吃一次。
嚯嚯!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营养价值很高呢!这小个子长在稻田里、小河浜、小池塘、小溪沟里,条件再差也无怨无悔,它们是一群快乐的水中精灵。跟黄鳝一样,它们到了夏季身子骨也最肥。江南一带的农民有吃泥鳅的习惯,将泥鳅捕捉后,炒青蒜,炖豆腐,也可烘干后放在冬天吃。有一年去安徽旅游,在黟县吃到一道名菜:“无孔不入”。大碗上桌后才知道原来就是泥鳅炖豆腐。据说此菜最早的形态是一大块豆腐搁锅里,加一勺清水,抓一把泥鳅入锅,灶头打火,待水温慢慢升高时,泥鳅们受不了了,拚命往冷豆腐里钻。待它们统统钻进豆腐里后,厨师再掀开锅盖加盐和葱片,起锅后淋少许辣油,洒一把青蒜叶,此菜就大功告成了。
▲泥鳅炖豆腐,又称无孔不入
不过,传说总归是传说。我吃的这道菜则是当地的老豆腐刨成碎块,投一把泥鳅进去,再加辣子、青蒜叶,旺火烧滚,味道也生猛得紧。因为价格亲民,在路边小饭店里,泥鳅的点击率是很高的,干锅、干烧、麻辣、椒盐等烹饪手段都能提升泥鳅的格调。至于火锅里的配菜,也可与羊肉卷、肥牛肉、墨鱼滑等主打品种配伍。泥鳅入锅一涮,适时搛出,吃口硬扎而有弹性,肉质不比它的“堂兄”黄鳝差,如果抱籽饱满,口感更佳,类似大闸蟹的黄。在一些装逼的饭店里,厨师将泥鳅上浆挂糊后入油锅炸至金黄,效果是不错的,外脆里酥,但因为有硬刺,吃时须非常小心,所以这道菜不能请女孩子吃。一不小心,花容失色噢。
▲椒麻泥鳅
据说在滋补功能上,泥鳅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含量低,是高蛋白低脂肪水产品,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多食可抗血管衰老。泥鳅更让男人心花怒放的是,此物壮阳效果明显!总之,黄鳝与泥鳅都是立大功者。
*本文系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