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除了文艺 更是吃货天堂
如果说独特的当地食物是一道风景,那么大理的景致就藏在一杯梅子酒、一个酸木瓜、一碗饵丝或是一块吃起来酥酥的喜洲粑粑里。
大理因洱海出名,洱海因美丽的海菜更显珍贵。在“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里喝一杯微甜梅子酒,其后劲儿让人身骨酥软、微微出汗,不由得就黏上了这里的太阳。
四方街,游人在传统小吃店门口排着长队。两名身强力壮的男子正在沉默而熟练地做着当地的著名小吃——破酥粑粑。负责揉面的把一大团面均匀地揪成拳头大小的小面团、擀开,放入一勺洁白的猪油,将面皮对折后二次擀开,然后把香气浓郁的玫瑰酱铺在上面包成一团,用手将其轻轻压扁。一旁负责烤粑粑的人接过他做好的面饼,快速地放到炭火炉上,一锅只能放七八个而已。
烤粑粑的吊炉和常见的不同,它个头不大,上下均有炭火,这样就可以让饼均匀受热,不用来回翻饼,而且上方的炭火还可以用来烤茄子或者别的吃食。做粑粑的人动作是兔起鹘落,排队的人则是蓄势待发地耐心等着,毫不在乎鼓风机吹出的炭屑落在身上。这一动一静之间,五分钟的时间就好像比平时要长了一些,终于,排在后面的人有忍不住探头看的,还要数数前面的人数。
这里是喜洲,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部,东临洱海、西枕苍山。这座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曾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重镇,也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刚烤出来的粑粑香气扑鼻,咬下去扑簌一声,和吃牛角包的感觉差不多,但继续咬,好像吃厚底披萨一般,面饼特别有弹性,喜欢有嚼劲的人一定中意这种口感。
甜的吃起来似乎更可口,或许是因为玫瑰酱的缘故;而用鲜肉沫和葱做成的咸粑粑,似乎就没那么突出,也许真的是因为传统的咸破酥用火腿,而现在的用鲜肉做馅了吧。毕竟鲜肉水分大,会影响“破酥”的口感。一个粑粑是了解喜洲的开始,再喝一杯烤茶,一边晒着太阳,这让人感到闲散而舒适。
在早晨,商店尚没开门,游客还未醒来的时候,你才能看到旧时古城的样子。那些背着竹篓去买菜的白族妈妈,热情而聪明的卖菜人,还有铺在地上红、黄、绿、白的各种蔬菜,这些丰富的色彩让记忆逐渐鲜活起来。
最喜爱的还是海菜。这种水生植物长相极其曼妙,通体碧绿,无叶,长丈余,在茎头开着黄蕊白瓣的小花。好多不知情的,以为这是一种花。其实它是一种天然野生水菜,可炒可汆,与芋头同煮,有一种特别清新的味道。
至于市场里的金雀花和玫瑰花,更是下菜的好料。
在喜洲,自行车是最好的选择,不仅是因为古城不大,更重要的是,如果开车,就破坏了乡村的宁静。蹬着车,慢慢悠悠地路过一家家白壁灰瓦的房子,看看每家不同的对联,以及原来大户人家留下的家训都会有不少收获。
16斤牛奶只能做1斤乳扇,一天只能做2桶。做乳扇必须用从牛奶里来的酸水。把奶团放在手中,来回揉几下,再用两个竹棍把它撑开晾在竹竿上,一张乳扇已经做好了。
晒干的乳扇可以放两个月之久,吃的时候只要放在油锅中快速炸一下就可以,趁热吃则酥脆可口,或蘸糖或蘸盐。因为是纯奶制作,没有任何面粉或其他材料,所以口感才能如此酥脆,有些景点卖的吃起来很硬,是因为加入大量面粉的缘故。现在的乳扇已经从街头走进了大餐厅,成为当地的美食名片。
和乳扇有同等地位的还有饵丝和饵块。它们都是米制品,将大米淘洗浸泡后蒸至六七成熟,再舂捣(现在多用机器)后揉制成不同形状。
砖状的就是饵块,还可以放进模子里做出各种图案。刚刚做好的饵块饵丝带着大米的清香,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饵丝做汤或蒸熟,饵块炒着吃,都是最好不过的吃法。这些简单的食材被换着花样,过成了不单调的生活。
海边餐厅双廊点心园的“木瓜酸辣鱼”做法地道,这也是白族人最喜爱吃的一道菜。要说当地菜的特色,“咸、油、酸、辣”可作笼统而简单的概括。其中的“酸”主要来自白木瓜。这种木瓜在大理很常见,与小米辣(椒)一起烹调,有一种异常鲜香的口感。它还可以在腌渍后作零食,或者放在房间里做天然香氛之用。
能和酸木瓜抗衡的,应该要数梅子酒了。洱海梅子最负盛名,家家都会自酿梅酒,梅子酒分不同的度数,不胜酒力的可以点15`左右的小酌一杯。
与梅子酒相配的,可选当地著名的“生皮”。这是一道当地人吃得有滋有味,但让游人吃得胆战心惊的大菜。即使是当地人,他们吃“生皮”的时间也都限于中午之前,有的甚至是在早上刚杀完猪之后吃,以确保猪肉的新鲜,而且猪还必须是自家吃五谷长大的圈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