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带着鸟儿“回巢”参展

2016-09-13信息快讯网

 

美国艺术家斯蒂芬?托宾的作品———“生长的声音”,红色根形雕塑破土而出,直立于草坪之上,盘虬错节,自由延展,伸向天际。傅国林摄

■本报记者 李静

静安雕塑公园的“城市狐狸”雕塑,自两年前参展落户此地后广受瞩目,不仅吸引市民游客的目光,鸟儿们也呼朋引伴在其体内筑巢。2016年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开幕在即,脏旧的“狐狸”和筑巢的鸟儿何去何从?雕塑公园进行问卷调查征询市民意见后,决定顺应大家的呼声———让“狐狸”和鸟儿留下!

记者从静安区昨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四届静安国际雕塑展将于9月20日至11月20日在静安雕塑公园举行,“城市狐狸”是45组300余件作品中唯一“回炉”后再展的作品。暂别一个多月的“狐狸”16日晚将以全新面貌和内涵回归,此次“小别离”归来,“狐狸”将以绿色的藤本、匍匐植物攀布环绕,雕塑体内空间留给鸟儿筑巢,建造“狐狸”和鸟儿和谐共生的“现代童话”;雕塑体内还将安装相机,拍摄小鸟筑巢经过和它们的生活点滴,经剪辑后在自然博物馆的大屏幕上播放,市民游客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关于家园、爱与包容的全新故事。

展览数量和质量均超过往届

“小狐狸”带着鸟儿“回巢”城市,也是以“城市创变”为主题的本届雕塑展的诉求内核———今天的公共艺术越来越不仅仅局限于审美范畴,它将推动城市健康协调发展,承担更多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公共艺术在成长中孵化城市内涵。

主办方介绍,除了与市民相伴两年的“城市狐狸”旧貌换新颜,展览还吸引了7个国家和地区的24位艺术家 (国际10位、国内14位),共有45组(室外34组、室内11组)300余件精品参展,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超过往届。今年,雕塑公园内的“雕塑公园艺术中心”正式落成,展览也将采取室内室外相结合的形式;同时,作为“撤二并一”后的首届雕塑展,在静安雕塑公园主场外,还将在新静安北部地区的“明当代美术馆”和大宁公园同时推出延伸展。

这次静安国际雕塑展中,国内艺术家占比近六成,是历届以来最高的比例,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黄彩娣介绍,希望展览成为不断推动国内文化艺术发展和艺术家成长的平台。展览期间,静安区还将同步举行“2016静安国际公共艺术暨城市更新论坛”,该论坛自2012至今已举办两届,新一届论坛延续前几届对于“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命题,进一步研究公共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公共文化对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影响。

戴上VR设备感受“笼屋”生活

自2010年起,静安国际雕塑展以双年展的形式呈现,成为申城公共艺术盛事,不断孵化城市内涵。现在,本届的展品正在紧锣密鼓布置中,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部分亮点展品———

香港艺术家张智强的装置作品是10-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面放着九张床,这是香港的“笼屋”,市民戴上特制的VR(虚拟现实)设备,可以看到这个“笼屋”内发生的一切,“身临其境”之下,思考“多小才够大”的居住和生活理念。张智强重新思考着亲密感、隐私性、自发性与弹性的本质,企图组合各种可能性,赋予空间全新的表现形式,探索可满足最大弹性空间要求的简单设计。

美国艺术家斯蒂芬·托宾带来了“生长的声音”系列,红色根形雕塑破土而出,直立于草坪之上,盘虬错节,自由延展,伸向天际;树根互相扶持,也是城市的“根基”,创造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和文明,这是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美丽呈现,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痕迹。

加拿大温哥华享有盛誉的木艺艺术家布伦特·康博尔将废弃的木料拼成“球体”,取名“地球是个圆”。在艺术的再造中,布伦特·康博尔挖掘了废弃木材的新用处,并希望透过“地球是个圆”系列鼓励人们用心了解观察树的生长周期,珍视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英国苏格兰艺术家查尔斯·艾利创造了一个花园,园内没有鲜活的生物,只有人造的花、树及灌木,景色的形式与比例灵感源自简单的数学模型。花园既是对自然的颂扬,也是对自然的排斥。这些看上去很自然的树,有种子,有叶子,也有生长,但却是永恒而虚幻的。作品“星空的预言”就是这样一件存放于公园内的样本,形态纯净,像是刚刚着陆的外星飞船,被放入我们的世界,为城市中的我们于虚拟与现实交织中提供了一处安静沉思的地方。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