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尔斯塔夫》:倾盆大雨夜里的真快活

2016-09-20信息快讯网

 

欧南

威尔第在写完《法尔斯塔夫》的时候,留下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全部写完了。去吧,老约翰!照你的方式过日子,爱活多久就活多久。你这可爱的骗子。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戴着不同的面具,然而在那些面具之下,你永远是率真无伪的。去吧,寻你的开心去吧!再见!”

这段看似漫不经心的话,为这部歌剧的基调打下了一个注解。还有什么比寻开心能让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更心仪呢?

显然,这部歌剧的风格完全不同于威尔第以往的作品。威尔第在早年写过喜歌剧《一日之王》后,由于接连遭遇到人生的变故,妻子、孩子的相继去世,使威尔第彻底放弃了喜歌剧的创作。但在垂暮之年,他又以喜歌剧归山,这本身就富含意义。人生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抑或只是一出无聊的闹剧!

法尔斯塔夫并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上,他是个勇敢的军人,参加过奥尔良战役,晚年还捐款给牛津、剑桥大学设立基金。但我们所知道的法尔斯塔夫却是个好色、懒惰、吹牛的大胖子。其实对于艺术来说,这都无所谓,正如莎士比亚戏剧中另一个邪恶的人物理查三世,在历史上却是个有道的君王。

需要欢乐的观众是不在乎什么历史真实的,这本身就是一出戏,一出让人开怀大笑的风俗闹剧。谁会在意费加罗捉弄好色的贵族,谁又会在意和上千个女人同床共寝的唐璜呢? 夸张是喜剧之泉,令人发噱才是硬道理。

法尔斯塔夫的故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 《亨利四世》 及 《温莎的风流娘们》 中的部分情节。他好吃懒做、说大话、好色又胆小怕事,有点像中国的猪八戒。但在法尔斯塔夫的身上却有着一种难得的纯真气,这使得这个喜剧人物颇显可爱,而莎士比亚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并不带有谴责的意味,他只是调侃了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小丑般的人物。

这部歌剧虽然没有能让人记住的旋律,但它在结构上却显得天衣无缝。威尔第在歌剧中放弃了他所擅长的旋律才能,用宣叙调、重唱来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要知道咏叹调是意大利歌剧的招牌,也是灵魂。而威尔第敢于用意大利人不习惯的方式来写歌剧,足见艺高人胆大了。

《法尔斯塔夫》 通篇虽然没有优美的咏叹调,但音乐火爆热烈,充满了风趣幽默的喜剧效果。和传统的意大利喜歌剧相比起来,威尔第这部 《法尔斯塔夫》 完全将喜歌剧提升了一个层次,它净化了市井品位的粗俗打闹,代之以合理、高雅的幽默。故此,这部歌剧被认为是自罗西尼的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莫扎特的 《费加罗的婚礼》 之后,历史上最伟大的三部喜歌剧之一。

继很多年前上演威尔第的 《奥赛罗》 之后,上海基本上没有演出过威尔第重量级的歌剧。去年曾在大剧院的中剧场看过 《法尔斯塔夫》 的音乐会版,平心而论,乏善可陈。国内的演员似乎很难把握法尔斯塔夫这个喜剧人物的形象,演的极为粗率、概念化。而从人物的角度来说,表现法尔斯塔夫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威尔第其他歌剧中的角色。

在一般的歌剧中,演员的嗓子要重于他的表演,帕瓦罗蒂即使拿着手绢,纹丝不动,站桩式的演唱,也会引来观众的满堂彩。但 《法尔斯塔夫》 就不能这样了,这是一出表演大于演唱的歌剧。故此,只要演员找对了,歌剧的一半也就成功了。

首先,法尔斯塔夫的好笑,是他真的相信自己对女人有魅力,而他把自己的无赖行径也看成是天经地义,并无什么不妥 (猪八戒从来就不认为自己贪吃、挑唆、好色是一种罪过)。正是由于这种天真、盲目的自信,才会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捉弄,而这正是上乘喜剧所能达到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效果。

这次上海歌剧院为建院60周年演出的 《法尔斯塔夫》,的确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比想象的要好得多。尤其是其中徐晓英饰演的艾丽斯、宋倩饰演的南内塔和张帆涛饰演的芬顿都有不错的声音表现。而饰演法尔斯塔夫的彼得罗·斯帕尼奥利,名气虽然不太大,体型也是小一号的法尔斯塔夫,但舞台的感觉却是相当不错,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最让人舒心的是具有浓郁英伦乡村风格的舞台布景,让人回到了故事发生的年代。或许自己看多了现代令人作呕、随心所欲、哗众取宠、不重剧情的时装版歌剧,演员可以穿着牛仔裤,拿着手枪讲古罗马的故事。曼图亚公爵(《弄臣》) 可以穿着时装,拿着话筒,像唱卡拉OK一样地唱咏叹调。这种所谓创新理念的歌剧,现在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泛滥成灾。所以,舞台回归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至少眼睛受用。尤其独具匠心的是由于这部歌剧人物众多,重唱频繁,舞台设计将舞台分割成两个空间,演员在两个空间来回穿梭,这对于不熟悉剧情的观众来说,显得清晰又易于分辨。

由于去年音乐会版的印象,总觉得在这个基础上打磨出来的舞台版,效果也许也不会太理想;还有一种疑虑是,国内的演员水准虽然比以前高了许多,个别优秀的演员唱咏叹调已经接近国外声乐家的水准,但唱重唱,尤其是这部歌剧中复杂的,绕口令式的快速经过句,可能不太会尽如人意。

事实上这种担忧还是存在的。坦率地说,如果 《法尔斯塔夫》 不是国内外演员通力合作的话,效果或许不会那么出彩。首先是舞台的感觉,国外的演员明显的强于我们,自然,入戏,表演松弛。尤其是在嗓音的运用上,重唱中声部的平衡感,也优于国内的演员。剧中最让人感到舒服的是饰演法尔斯塔夫和福德的两个国外演员的重唱,虽然都是男中音,但声部的音色既有区别,又有着良好的平衡感。相对而言,国内演员的重唱,声部就没那么平衡了,尤其是多人的重唱,还未达到琴瑟和谐的境界。还有就是发音的问题,长期听歌剧的人,会很不适应国内演员的意大利语发音,只是歌剧毕竟是舶来的艺术,真要解决语言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好在这部歌剧的娱乐性很强,正如歌剧结束时,法尔斯塔夫领唱的那段著名的赋格———人世间的一切就是如此。是啊! 人间事事有缺陷,又何必太较真呢! 而能在一个下着雨的夜晚,冒着倾盆大雨在大剧院找到的这快活,比什么都值。      (作者系乐评人)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