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而繁盛 “和”而长兴

2016-09-24信息快讯网

 

从今年开始,长兴县多部门在新农村农居点建设中同时推进家庭屋顶光伏普及,目前长兴县已并网发电的家庭屋顶光伏用户近200户,申请安装家庭屋顶光伏用户达到800余户。图为从空中俯瞰长兴县月明村,截至9月下旬,该村已有近百户居民安装了家庭屋顶光伏发电装置,所发电量并入长兴县当地电网。新华社发

报驻浙记者蒋 萍 通讯员刘海波

“三面环山,一臂挡湖”的浙江省长兴县,曾是个传统工业县,以发达的煤矿、石矿业和蓄电池业闻名,如今却已成为太湖畔的生态大县。从煤矿石矿到如今的湿地民宿,同样的山水因不同的发展理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近年来,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污染高耗企业等一系列行动,长兴不仅摘下了“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帽子,还夺得了湖州地区县域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冠军。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长兴县全年生产总值283.7亿元,财政总收入40.1亿元;2015年,长兴县生产总值达到473.8亿元,财政总收入达74.36亿元。

乡村改建出品味

初秋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走在上泗安村的石板路上,听着清脆的鸟鸣声,心情格外舒畅。石板路两侧,是新近改建的徽派建筑,粉墙黑瓦,古色古香。

上泗安村是个古老村庄。“古时因水路通达,是浙江到安徽的一条重要商贸古道。明末清初的时候,达到了百家商肆林立的繁荣景象。”村党总支书记毛忠旗介绍。随着时代的变迁,繁华不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办企业的很多,从食品厂到砖瓦厂、印刷厂、采石厂、水泥厂等都有,村民富了,但水黑了、空气臭了、路面垃圾遍地,村民意见很大。到了2002年,村委会定下了村经济要朝着绿色产业发展的理念,转变思路发展生态旅游,这些污染企业全部遭到了淘汰。

如何既能留住绿水青山,又能饱了村民的钱袋子? 上泗安村从发掘历史文化遗迹着手,对原有的古石桥、古石板路、古码头遗迹进行了修复和完善,同时新建了古码头陈列馆、广安亭、牌坊、文化礼堂等徽派建筑,村里徽派民居与修复的楼台亭阁相得益彰。山绿了,水清了,垃圾也没了,自然吸引了许多上海、杭州的游客。如今的上泗安村成为了一个集文化、旅游、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村庄。

上泗安村的变迁只是长兴众多乡村转型的一个缩影。长兴县制定了长期的生态保护规划,发展百里古银杏、太湖源生态园等旅游项目,将一个个村落连珠成串,并开发了占地5000多亩的太湖图影生态湿地,还有西太湖边10余平方公里未受任何污染的宝地仙山湖,长兴正在利用自己独有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家乐、特色民宿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构成了长兴旅游丰富而独特的画卷。

据了解,2010年,长兴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05元,至2015年,该数据为24840元。用长兴人自己的话说:“以前靠山吃山,是原始的;现在靠山吃山,是绿色的。”

涌现500余“最美长兴人”

长兴是个移民大县,太平天国后期,长兴是主战场之一,死伤无数。后来清政府布告开垦,很多地方百姓都往长兴移民,目前长兴70%都是移民后代。基于独特的文化背景,如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县域品牌文化? 长兴人的答案是“和”文化———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事业和合、社会和谐、环境和美。

“提高生活靠发展,安定团结要村规,党员干部做表率,村民共同创平安……”每天上午10点,长兴县林城镇上狮村的阿姨们伴着音乐边跳边唱,她们口中唱的就是家喻户晓的村民“百口训”。“这个‘百口训’是村里老书记陈永新创作的,以黄梅戏为曲调唱出,我们爱唱也爱听。”村民付彩娣说。

从2014年起,长兴在全县开展了“寻家史、立家训、传家风”教育实践活动,以家风带民风、民风带社风、社风促发展,进一步促进文明建设。长兴中小学校累计有8.7万名学生参与了活动,直接带动了8万家庭、20余万人参与。活动中累计收集家训家规、村规民约7.36万篇,其中夹浦镇滨湖村沈氏家训、林城镇上狮村百口训等33篇优秀案例被编辑成书。

通过“最美长兴人”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和文化”建设中,一批平民英雄崭露头角。长兴专门聘任了一批民间“最美寻访员”,两年间先后宣传“最美”典型500余人。全国道德模范“割肝救夫”好妻子严根妹等典型人物的事迹,在长兴家喻户晓。“长兴榜样”“最美长兴人”“万朵鲜花送雷锋”等专栏更是如春风化雨,时时润泽着长兴人的心田。

(本报浙江长兴9月23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