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让信用约束渗透至方方面面

2016-10-23信息快讯网

原来,做一个虚假广告,最高罚款是5倍广告费,一些不法企业前脚交完罚款,后脚又继续做假广告。现在,这些企业已经感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约束力:一旦失信,银行贷款、与供应商的合作等都会受到影响,所受损失远大于一纸罚单。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张针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惩戒网络越织越密,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通过与第三方征信机构———芝麻信用合作,打通了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共享通道,实施信用联合惩戒。这一项目运行短短三个月,已经有超过3000户企业到浦东市场监管局主动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是去年同期的3.8倍,信用联合惩戒的威力初露端倪。

政府6万条数据向第三方开放

只有后端管得住,前端才能放得开。

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先照后证、“证照分离”改革后,事中事后监管成了摆在政府部门面前一道更高要求的考题。面对规模众多、层出不穷的市场主体,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主要依靠人力监管的方式显然已经过时。在试点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过程中,浦东市场监管局又发现,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受过行政处罚或有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企业,他们有时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信用惩戒的力度尚待完善。

今年5月,浦东新区决定在信用监管领域先试先行,市场监管部门向独立第三方征信机构———芝麻信用推送信息,包括浦东新区范围内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企业及个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息及相关企业法定代表人与其履行职务相关的信息等。截至目前,推送的信息已经超过6万条,数据保持实时更新。

芝麻信用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梳理比对,发现失信企业法定代表人与其实名用户的匹配率达48%,他们在消费信贷场景中的平均违约率为1.2%,比正常水平高出0.4个百分点,这印证了对信用水平偏低的企业及个人开展信用联合惩戒的必要性。

信用联合惩戒约束失信企业

让政府部门掌握的监管信息“走出去”,发挥社会力量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监督作用,把单一的政府监管拓展至对违法失信者进行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的约束和惩戒。目前,已有5.9万家企业被纳入芝麻信用的“企业行业关注名单”,160多名企业法定代表人因公示信息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等被纳入芝麻信用的“个人行业关注名单”。

当芝麻信用把这两张名单披露给相关合作商户,在金融、消费等各种信用服务的应用场景中,失信者都会酌情受到限制,信用约束范围因此从政府部门拓展到更加广阔的市场和社会,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失信者不能在网上办理出国旅游签证,网购时不能享受特定服务等,真正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对征信机构反馈结果加强运用,对“企业行业关注名单”上的企业,采取高风险预警、增加检查频次、实施全项彻查等重点监管措施,加大对失信企业的监管力度。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5月至8月底,有超过3000户企业到浦东市场监管局主动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是去年同期的3.8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信用联合惩戒的效果。

监管将走向精准化、长效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张华和案例研究员朱琼今年受邀为此撰写案例。在张华看来,这场合作中,浦东市场监管局不仅通过信用监管实现了社会联合共治,提高了监管效果,还通过芝麻信用反馈的数据,对所监管的企业实现了风险评估。芝麻信用则可以利用政府部门的数据过滤平台上的高违约风险客户,维护其它商家的合法利益。由此,达到“双赢”效果。

当然,对失信企业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促使企业不断强化诚信自律。根据相关规定,商业征信机构对企业及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市场监管部门、征信机构等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受到行政处罚等失信行为的企业及个人,也不是全部“一刀切”,而是预留了告知提醒、分级限制等方式,推动其积极改过,且只要被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切实整改违法违规行为,对信用的负面影响会逐渐减弱,这也有助于促使企业更加诚信自律,体现“失信受限、守信得益”的信用奖惩效应。

浦东市场监管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吴伟平表示,下阶段还将进一步优化“信用管理”等手段,更多依靠市场主体和社会第三方力量,更多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云治理”等新方法,进一步推动监管转型,逐步实现由传统监管向精准化、智能化、协同化、长效化监管转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