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辰塔大桥植入181个传感“穴位”

2016-11-17信息快讯网

讯(记者史博臻)一个在上海内环工作的白领,每周会收到APP推送,提前获知本周上班路线是否有施工计划;超载车辆凌晨违规驶上大桥,桥梁会自动报警并通知管养单位……这些实用型技术,正随着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一步步走进现实、走向精深。

在今天召开的“世界城市日”及“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系列活动——2016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国际大会上,一系列前瞻技术和落地项目接连亮相,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上海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年内上线

今年年内,由隧道股份打造的“上海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将在部分交通设施上试运行,这一系统把上海大量设施用物联网技术串联于一体,在不用新建基础设施的前提下,通过现有设施的智慧化运作,让城市交通变得更加高效、快捷与便利。

“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是集快速检测、GIS与BIM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和大数据挖掘于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隧道股份地下设计总院段创峰概括说。智能运维管理平台的作用涉及到城市交通的方方面面,单以高架桥梁监测为例,上海有上千公里的高架桥梁,传统人工养护管理模式不但工作量巨大,效率也较低。现在,隧道股份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应用于高架和桥梁管理,通过在交通设施中植入带有信号发射功能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每一座设施的运作状况。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辰塔大桥试运作,其中植入了181余个不同种类传感设备——设置在塔顶的GPS测量站可以监测并预警桥梁的结构变形问题,设置在路面下的动态承重仪则可监控车辆荷载,超载车辆准确判断。这些微观监测数据实时首先发送到技术人员的终端上,最终汇总到平台。数据不但为单个项目的养护提供依据,隧道股份还将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辅助相关决策机构在宏观层面分析、布局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此外,为了更加全面及时的监测桥梁动态,隧道股份近日为徐浦大桥安装了全方位气象仪,除了能够监测天气情况外,还能检测能见度、大桥地面温度与位移等数据。

智能运维管理平台的相关技术,也“跨界”应用在其他领域。在本轮上海交通大整治中,该系统为交通部门提供了区域整治的决策依据;基于图像识别处理技术的停车监测系统,让车辆违停无处可躲。

“上海轨道交通盾构管控平心”追踪“地下游龙”

今年年初,上海公布了“2016-2020”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预计未来两年,上海将建设216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全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800公里;将建设136个隧道区间,高峰期间约有80台盾构机同时施工。

在施工环境复杂多变、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要求极高的上海,如何确保轨道交通整线这一“地下游龙”的质量、安全、进度?“近期,由申通地铁集团和隧道股份联合成立的‘上海轨道交通盾构管控平心’已上线试运营。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后,上海全市所有地铁隧道项目将实现智能化远程管控。”隧道股份产业运营部总经理王敬凡表示,上海轨道交通盾构管控中心上线后,上海全市的地铁隧道施工质量、进度、安全和设备等海量历史和实时数据将实时汇集到中心。每一项地铁隧道工程,都将由申通地铁集团、隧道股份及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24小时远程监控管理。对于施工难度大、情况复杂的项目,还将重点关注。

“盾构管控中心的专家团队由业内顶尖的工程师和分析师组成,主要负责人员不但具备20年以上盾构隧道建造经验,同时也是上海本地轨道交通建造的‘老法师’。”王敬凡表示,盾构管控中心的专家不断向施工现场提供咨询建议,帮助现场人员全方位掌控工程风险,及时提供预警。只有利用好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多方的专家资源,才可能在轨道交通建设的高峰期中实现整个轨交网络的把控和管理。

临港北岛西路综合管廊明年6月竣工

今天修了煤气管,明天又要补自来水管;上月刚排好电缆,下月又要铺通信光缆。马路如同“拉拉链”一样大修小补,让市民头痛不已。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临港新城规划了约8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其中,由隧道股份城建设计总院设计、路桥集团建造的临港北岛西路综合管廊工程率先开建,截至目前已完成90%的结构施工,最快于明年6月竣工。

“临港综合管廊拥有高度集约化和运维智能化两大特点,长达数公里的管廊不但收纳了除雨水外的所有市政管线,还将采用巡检机器人、高精度探测仪等数字化设备提升后期运维效能。”隧道股份城建设计总院副院长周良表示。

在集约化方面,临港北岛西路综合管廊收纳了电力管线、信息管线、给水管线、燃气管线、排水管线,大量管线统一排布,解决了马路“拉拉链”的问题。

在运维智能化方面,隧道股份为管廊开发无人巡检技术,自动检测各种管道运作状况。在管廊顶部设有“轨道巡检机器人”,搭载多种精密传感器,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同时,为燃气管道量身定制燃气舱室,减轻工程施工及地质灾害对燃气管道的破坏,并安装燃气浓度探测仪,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燃气管道的泄漏、破损等情况。

周良表示,上海是中国综合管廊发展的先行者,从建成中国第一条现代化综合管廊工程——张杨路综合管廊,到建成今天的临港综合管廊。通过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平均能够为城市节省约60%的维护成本,平均每百公里管线仅需要不到10名技术人员进行保养。未来,“综合管廊+数字化管理+物联网技术”将帮助运维方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