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片高教热土缘何快速崛起

2016-11-29信息快讯网

 

就在这两天,深圳市政府传出消息,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

就在3个月前,深圳市政府刚和北京大学签约,双方将建立北大深圳校区。而据深圳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正在与6所国内名校洽谈建设深圳校区,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此外还将与国际一流高校合作,共建10所特色学院。

和深圳一样在高教领域频传佳音的,要数青岛。仅今年1月至9月,青岛就吸引了清华、复旦、中科大、中央美院等高校“落户”。此外,还有一批名校在青岛新建研究中心或智库,上海财大联手伯克利在青岛成立的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即是其中一例。

“南深圳、北青岛”,这两个地方何以成为新一轮名校纷纷落户的聚集区?而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等一批名校今年又为何扎堆“走出去”办学?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城市与大学都有“内生需求”的结果。更多的城市深刻意识到大学对于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而“双一流战略”的推进也让一批名校有了“开疆辟土”,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专业的迫切愿望。

“南深圳、北青岛”现象引发高教界关注

今年,无论是引进大学的速度还是力度,深圳和青岛无疑是国内诸多城市中数一数二的。这种“南深圳、北青岛”的现象,引发着国内高教界人士的关注。

以深圳为例,除了北大和中科大相继传出将开建深圳校区外,目前列入深圳洽谈引进共建校区名单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其中,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今年已开始招收本科生。

今年8月,深圳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深圳市第一个针对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制定的文件。这份红头文件清晰地呈现着深圳未来10年发展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深圳的定位是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具体而言,到2025年,深圳的高校数将从目前的11所增加到20所左右,争取有3-5所高校排名有望进入全国前50。而在高水平学科方面,力争到2020年,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的学科达到25个以上,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15个以上;到2025年,高水平学科数量与2020年相比实现倍增。

据悉,在深圳已经开启或正在洽谈中的办学合作项目,还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湖南大学罗切斯特设计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深圳特色学院和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深圳学院等。

从今年来看,和深圳“引智”力度旗鼓相当的是青岛。仅今年上半年,青岛就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到当地办学、开展科研。今年9月底,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揭牌成立,该研究院也是复旦大学在上海地区以外的唯一校区。另据统计,目前与青岛正式签订协议的国内高校(机构)达21所,还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4所。

新一轮名校“走出去”办学和上一拨办“分校热”截然不同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高等学校分布是城市中长远竞争力的一个核心指标。而我国很多经济发达的省市,同时也是教育发达的省市,比如北京、上海、南京等。但从目前的高教格局来看,有个别省市是例外的,他们现有的经济实力和高教实力还不匹配。”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深圳和青岛显然就是这样的“个案”。论经济实力,深圳和青岛均是国内排在前10的城市,深圳的发展速度更不必说。但从高教资源和综合实力来看,保守估计排在15名之后。因此,在引进大学上出现的“深圳速度”和“青岛速度”,可以被认为是两市迫切地希望“补短板”——通过“引智”,让大学成为推进城市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还有一些业内人士提及,从最新一轮的名校“走出去”趋势来看,这一轮高校在深圳等地设立分校,不同于10多年前高等教育进入快速扩张期时的一轮大学设“分校热”。

事实上,在深圳南山区的高等教育园区,10多年前也有一轮名校办“分校热”。在上一轮的“分校热”中,大部分是由高校商学院牵头,出于市场争夺的目的在深圳设立分校区。而最新一轮高校到深圳、青岛等地办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接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的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不得不向外“引智”。而从大学“走出去”办学的动机来看也是一样。发展优势学科,需要有更广阔的平台。

以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为例,姜晖告诉记者,这一研究院虽是今年落户青岛,但酝酿期从2014年就开始了。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岛已经成为北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纵然青岛的商业环境比较优渥,但从本地的高教资源分布来看,缺乏高水平的商科教育。”与之相应,上海财经大学将财富管理研究院的选址放在青岛,也有自己的考量。“商科一直是上海财大的优势学科,除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上海财大也希望在借此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存在“供需对接”磨合期

事实上,随着一些高校的发展,“走出去”设立校区或者研究院,也有助于其优质教育资源的进一步释放。并且,很多高校在外省市建立新校区还承担着办学体制方面的探索。

某高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对于学校的一些优势发展学科来说,引进人才快速成长,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在深圳设立了研究院后,将人才“分流”至深圳研究院,既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又能够使得学校的学科实力得到发展。

据介绍,清华大学的深圳国际校区,将面向国家、珠三角和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重点建设材料、能源、生命、信息等学科,打造珠三角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支点。北京大学在深圳设立的研究院主要是发展生物医学等优势学科,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也将致力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国际化、产业化、复合型”领军人才,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应用研究型大学。而复旦大学在青岛设立的研究院除了进行人才培养,承担智库的任务,还希望能够进行一些成果转化合作的探索。另外,山东大学在青岛设立的分校区将重点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机制。清华大学的深圳国际校区也将探索国际办学经验。

但从目前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来看,业内人士认为,“也存在着双方需求是否对接的问题”。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大多数时候学校到外地去设校区,往往是希望获得一些资源,使得学校的实力能够得以壮大。”

比如北方某理工科特色的大学在深圳设立校区时,最主要的理由是当地留不住人,希望通过在深圳设立的校区引进并留住一些学术人才。同时,该校原本所在地办学资源有限,因此希望能够在深圳的校区发展一些原本该校弱势的人文学科。但实际上,地方政府看重的往往是大学原本的优势学科,尤其是那些与当地产业发展相互契合的优势学科。希望引进的也是这些名牌大学的优势学科,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电子类学科,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类学科或者是北京大学的生物医药和经济类学科。“其实大多数时候,大学在外地校区办学,仍然是被当地政府‘牵’着鼻子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