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守护绿水惠民生

2016-12-13信息快讯网

核心观点

“河长制”是一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特色之处在于项目的公共属性、与官员任职期限的同步性。它突破传统科层制观念,没有行政级别之分,只有治理职责之别,突出的是治理绩效,强调的是结果导向

根据1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的“河长制”将在全国推行。在上海,主要领导担任“河长”压实责任、“水岸联动”打出“组合拳”、既全力攻坚又建长效机制……一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的攻坚战已经打响。到明年年底,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全面提升全市水环境质量特别是郊区和城乡结合部水环境质量。

治理中小河道是民心工程

治理河道污染满足了人们对亲水感情的强烈向往,呼应了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对于水环境改善的充分意愿,同时也体现了公共治理者的责任和使命担当。这是一项补短板、强治理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

上海这座城市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人们的亲水感情与生俱来。传统的上海郊区以星罗棋布的水乡著称,水道交错林立,浜河清澈流淌,鱼米菱茭,稻香满怀,这是市民们心中难以磨灭的旧时印象。然而,城市空间不断扩大,许多原来位于郊野的河流水系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富裕起来的人们发现,自家房前屋后为增加收入沿河搭建了小屋,随着租客越来越多,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日渐增加,终将美丽清澈的水体污染;原先心仪的乡村企业,越来越失去了理想化的魅力,其中最突出的是径直排放进河道里的生产废水造成水体变色、恶臭,严重损害了生活环境。

现时不复旧时意,绿水乡愁上心头。毋庸讳言,本市中小河道污染情况已经不容乐观,河道的整体水质也普遍不稳定。上海2015年度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水质为V类、劣V类的河流断面占全市主要河流断面的72.2%。据报道,市民热线接市民反映河道污染的来电2013年以来增加了两倍。因此,当前解决部分郊区和城乡结合部中小河道黑臭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市决定全面发力治理中小河道污染,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的是一种公共伦理的精神。回应公众诉求,满足公众意愿是当代公共治理者的伦理动力。

“河长制”突出治理绩效

在传统社会中,管控、利用好水资源一直被统治者视为非常重要的公共事务,可以使得公众更好地生存和生活,增加国家、社会和公众的财富,减少由于水灾对公众财产、生命的威胁。在现代社会中,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生态功能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的发展。正如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所说:水环境是最重要的发展基础之一、是检验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之一,必须把提升水环境质量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突出强调、统筹谋划。

现代公共管理的理念之一是淡化行政层级,增强治理共识,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责任主体。令人可喜的是,在治理中小河道污染中,目前普遍采用了“河长制”。“河长制”是一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特色之处在于项目的公共属性、与官员任职期限的同步性。它突破传统科层制观念,没有行政级别之分,只有治理职责之别,突出的是治理绩效,强调的是结果导向。在这种责任机制下,它要求治理主体对每条河的情况进行清晰和正确的分析与诊断,寻找出最佳的治理办法和方案,并对治理情况进行持续性跟踪和监督。因此,治理主体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比如建立河道基本情况数据库,尤其是污染情况严重的河道的数据库;制定目标清晰的“靶点地图”,“靶点地图”采用“围猎式治理”手段可以保证其整治的时间、效能和质量,从纵向和横向上比较出治理绩效的优劣程度。

让公众投身爱水护水行动

东方社会传统以农业耕作为主,人和水的关系可谓是如鱼和水那样密切。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方面讲的是水对人类的种种好处,另一方面讲的是人应像水一样要有好的性格。中国历史上,以治水著称的人很多,大禹的父亲因治水无功而被杀,他自己子承父业,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以疏导方式治水成功,使得大片农田获得耕作。战国时期蜀地太守李冰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成功解决了蜀地的水旱灾害,还使成都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为百姓所铭记。“政善治,事善能”,在老子看来,善于为政者也是熟识和利用了水的原理。在我国传统社会中能否治水成为衡量官员政绩和能力的重要标准。当下全面发力河道污染治理,须发扬古代圣贤治水的坚忍精神。

公众是河道治污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本市有2.3万多条河道,属于市级管理河道40多条,区级管理河道约280条,乡镇级管理河道2500余条,其余2万多条属于村级管理河道。绝大多数的河道属于村级,村民和水关系的相依性由此可见。只有唤醒公众保护水生态的自觉意识,积极投身到爱水、护水的行动中,河道治污问题才可根本和持久得以解决。再从深一层次来看,治理河道不仅仅是治污,而且也是治岸、修复水体生态,统筹开展治水、治岸、治污工作,达成水岸共治,这不仅需要政府积极有为,也需要公众积极参与。

文/沈士光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