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两度为茅盾《子夜》插图

2016-12-13信息快讯网

叶浅予两度为茅盾《子夜》插图-信息快讯网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版的《子夜》都采用了叶浅予先生1957年所作插图。

■钟桂松

茅盾作为现代文学大师,与他几百万字的小说相比,小说中的插图并不算多。其中,艺术大师叶浅予先生为《子夜》所作的插图,应该是茅盾为数不多的小说插图中的精品,而他为《子夜》两度创作插图的往事,同样值得今天的人们回味。

其实,茅盾自己对插图十分重视也非常喜欢,早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时,他就把插图作为《小说月报》的革新重点之一来选择插图内容。从茅盾主编两年的《小说月报》来看,他始终抱着“不限于一国,不限于一派”的观点,共采用了四十多幅插图,而且不拘一格地选择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插图绘画,有印象派的、立方主义的、表现主义的绘画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他主编的《小说月报》。但是茅盾自己的小说很少有插图,这是因为茅盾的小说创作在时间上都十分紧凑,写完就出版,有时甚至边写边发表,画家很少能有时间去研究茅盾的小说,从而进行插图创作。此外,对茅盾小说进行插图创作,需要很高的绘画艺术和文学方面的造诣,并能真正领悟茅盾小说的真谛,所以一般画家不敢轻易为茅盾小说创作插图。因此,叶浅予先生能够两度为茅盾的代表作《子夜》创作插图,在茅盾文学宝库中,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可惜多少年来,对叶浅予先生创作《子夜》插图的过程和贡献,少有人注意,更没有人去研究,这是很可惜的。

多位大家为茅盾作品绘图

说起茅盾的小说插图,叶浅予先生早先曾为茅盾的《春蚕》画过四幅插图,影响很大。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叶浅予先生创作《子夜》插图的同时,著名漫画艺术大师、茅盾的老乡丰子恺先生也为茅盾的著名小说《林家铺子》创作了十幅插图,并且在1959年6月24日至7月8日的上海《文汇报》上连载,影响不小。估计是因为1959年是国庆十周年的大庆,夏衍改编的电影《林家铺子》作为献礼片即将上映,媒体同步跟进,所以才有丰子恺先生创作《林家铺子》插图的契机,无意间成为茅盾和丰子恺先生间一段友谊的见证。

除丰子恺绘《林家铺子》插图之外,上世纪五十年代王琦先生也为《林家铺子》绘过插图;贺友直先生为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12月出版的《春蚕》画插图;于绍文先生绘过茅盾的长篇小说《虹》的插图;丁聪、戴卫两位画家分别为《腐蚀》画过插图;茅盾去世以后出版的《走上岗位》,画家沈天呈先生就为这部第一次结集出版的长篇小说绘过十二幅插图;茅盾的长篇小说《锻炼》出版时,由张组英绘插图九幅。应该说,茅盾作品的插图,已经引起画家们的重视,但是叶浅予先生为茅盾《子夜》画的插图,是分量最重、数量最大、使用版次最多、质量也颇为人们所称道的。1957年,叶浅予认真阅读了茅盾的代表作《子夜》,对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故事关键情节等等作了全面思考,为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子夜》创作了十九幅插图,向国外读者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实业家与工人、农民以及各个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生活,为中外读书界肯定和称颂。

1959年4月,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书籍装帧插图规模最大的展览和检阅。叶浅予先生送了自己为茅盾《子夜》所作的插图。这次展览,也是为同年秋天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作准备,组织者在全国各地选送的大量插图作品中,评选出六十余种,其中叶浅予为《子夜》创作的插图也在榜上。其他还有如程十发先生的《儒林外史》插图、华君武先生的《大林和小林》插图、张光宇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插图、古元的《灵泉洞》插图、黄永玉的《在森林中》插图、杨永清的《五彩路》插图、夏同光的《玉仙园》插图、赵延年的《王孝和的故事》插图、孙世涛的《烈火金刚》插图等等。

对叶浅予先生的《子夜》插图,业内专家都表示肯定,有人认为:“在为现代中国小说创作插图而产生的优秀作品中,叶浅予为茅盾《子夜》画的插图给广大读者留下特别难忘的印象。这些生动的插图的产生,正基于画家对《子夜》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的熟悉,因此他能够根据小说进行再创作,真实生动而传神。再者是作者采用了简练有力的线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个人风格。”

妙笔还原当时的旧上海

我们知道,叶浅予先生是一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艺术大师,他比茅盾小十一岁,1907年生,是桐庐县人,茅盾的浙江同乡。茅盾创作《子夜》的时候,年轻的叶浅予先生也在上海,并且已经开始了漫画创作,后来出版的《王先生别传》等就是这个时候创作发表的。由于叶浅予先生对上海生活观察仔细,因此他的漫画是当时上海社会生活的活的形象资料。而且叶浅予先生对茅盾笔下的上海社会情形非常熟悉,所以在大师叶浅予先生的笔下,创作《子夜》的插图,应该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的。

1957年,五十岁的叶浅予先生选择《子夜》里的情景,为英文版《子夜》创作了这样一批插图,包括吴老太爷一到上海就发病,在吴府抢救的场面,十几个人围着老太爷,画中的人物神态各异,十分生动;莫干丞向老板吴荪甫汇报的场面;雷参谋与吴少奶奶旧情复燃的尴尬场景;双桥镇的农民暴动,冲进曾府的场面,仿佛听得到山崩地裂的呐喊声和嘈杂声;屠维岳在老板吴荪甫面前那种冷静和大方,显得精明能干的场面,没有什么语言却依然能够感受到这种气氛;四小姐和吴芝生等在外面游玩时的那种神态;李玉亭和吴荪甫无意间听到交易所的敏感话题时,吴荪甫的那种深思很有刻骨铭心的味道;何慎庵纵容冯云卿以女儿为代价,刺探交易所大佬的所谓情报,楼上楼下两个画面,金钱让人性丧失的勾当,在画面上清楚地表达出来;杜竹斋和吴荪甫的谈话画面,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六亲不认的亲戚关系;交际花刘玉英在交易所场面上的出现,让交易所有着不一样的味道;吴荪甫、孙吉人、王和甫三个人在办公室面对困境的窘境,栩栩如生;女工们在策划罢工,东西放得很杂乱,但是看得出人心很齐;丝厂工人罢工的场面,群情汹涌,画面上能够听到工人的呐喊声;屠维岳也有不淡定的时候,惊慌失措;老奸巨猾的周仲伟戏弄工人代表,场面非常真实;徐曼丽在黄浦江游船上,站上圆桌跳舞,成为那时候上海的一道风景;从双桥镇到上海的四妹,在沙发地毯上烧香,一脸愁容等等。叶浅予先生的这些插图,极大地丰富了《子夜》的内涵。这些插图是他认真研究《子夜》之后创作的,应该说,叶浅予先生的插图,真实地还原了《子夜》所要反映的内容的,并且紧扣作品的内容场景,让人在读《子夜》时,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到《子夜》的那个时代。所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文版、西班牙文版、阿拉伯文版的《子夜》都采用了叶浅予先生创作的这些插图。

病发终止《子夜》插图再创作

叶浅予先生后来对1957年创作的茅盾《子夜》插图并不满意,认为自己“对作者所描写的三十年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以及大革命失败后工人农民和剥削阶级的斗争形势,理解不深,插图仅仅局限于故事情节的表面描绘,原著的深刻主题没有反映出来,觉得有损于原著的光彩。”他还自责《子夜》插图,“人物造形不够准确,用笔不够简练。”

在事隔二十多年后的1977年,已经七十多岁的艺术大师叶浅予先生重新研读《子夜》,体会作者茅盾创作《子夜》时的匠心,为重新创作《子夜》插图在思想和认识上作了充分准备。然而,正当叶浅予先生开始动笔时,心脏病复发让他不得不中止创作去养病,原来全部重新创作的心愿和想法,只能成为部分补作或者修改,增加了四幅新的插图,抽掉了一幅旧作,突出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人物和场面。这样一来,叶浅予先生后来笔下的《子夜》插图虽然更加概括了,但是已成为另一番景象。其实,一般来说,第一次的印象是最准确的,所以,一代艺术大师叶浅予在《子夜》插图上的浪漫创作思想,给后人留下更多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