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尔特之胜难掩奥巴马败笔

2016-12-19信息快讯网

唐见端

12月初,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在利比亚苏尔特地区被全部逐出。利比亚“团结政府”总理法伊兹·萨拉杰当地时间17日正式宣布解放苏尔特,并结束为期八个月的军事行动。

驱逐“伊斯兰国”之战今年5月打响,主要参战方是米苏拉塔地区的伊斯兰武装组织,它们与美国关系密切。由于“伊斯兰国”去年攻入苏尔特之后,不但进攻世俗武装,也对不愿臣服的伊斯兰武装大打出手,致使米苏拉塔武装感到威胁,便在美国支持下发起战斗。战事开始比较顺利,此后随着苏尔特城市攻坚开始,“伊斯兰国”大肆反击,战斗遂陷于胶着。8月初,奥巴马批准美军对“伊斯兰国”实施大规模空袭,持续三个多月,最终使“伊斯兰国”在苏尔特销声匿迹。

“伊斯兰国”逃离苏尔特可被视为美国、尤其是奥巴马打击“伊斯兰国”的一次胜利。但美国舆论对此反应反而忧心忡忡。如美联社就认为,自卡扎菲政府2011年被推翻后,利比亚东西政权割据、武装派别林立的局面迄今未变,因此当“伊斯兰国”这个共同敌人消失之后,新一轮冲突可能即将发生。利比亚局势令人担忧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伊斯兰国”并未受到重创。在这次苏尔特之战中,美军空袭并只是击溃、而非消灭了“伊斯兰国”有生力量。利比亚境内约有6000名“伊斯兰国”成员,在遭到美军空袭后,绝大部分已撤至人烟稀少的南部地区,在那里与渗透至阿尔及利亚、尼日尔、苏丹、尼日利亚的“伊斯兰国”成员会合。另有一部分成员逃往突尼斯,还有一部分则跨海窜入意大利。这样的流窜给相关国家带来安全压力。

二、政权对立局面没有改变。自2014年至今,利比亚一直存在东西两个政权对立局面,一个是以首都的黎波里为基地的西部伊斯兰政权,一个是以图卜鲁格为基地的东部世俗派政权,双方武装曾血战多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推动下,双方于2015年底同意建立“团结政府”,政府所在地设在的黎波里,而“议会”则在图 卜鲁格。由外力推动的这种平衡政体从一开始就重心失衡。

三、石油争夺战可能将打响。石油是利比亚经济命脉,几个月前,就在苏尔特战斗进行之际,东部政权军事首领哈利法·希夫特从控制石油储运的武装头目易 卜拉辛·贾德兰手中夺取数个石油储运基地。贾德兰与米苏塔拉武装组织关系良好,希望通过该组织在“团结政府”中谋取一个位子。而希夫特控制石油储运基地之后,东部政权经济收入增加,这对西部政权形成压力。因此,米苏塔拉武装组织、贾德兰武装组织以及先前与贾德兰联手抗击希夫特的班加西武装组织,都希望从希夫特手中夺回储油基地,战斗随时可能打响。需要指出的是,双方都获得外国支持。美国在政治上支持“团结政府”,而名义上服从“团结政府”的各伊斯兰武装组织得到土耳其、卡塔尔等国支持。东部政权及其世俗武装则得到埃及和法国的支持,而希夫特又被认为是中情局的线人。一旦两个政权再度爆发冲突,除了“团结政府”分崩离析、美国盟友陷于内斗之外,撤离苏尔特的“伊斯兰国”又将卷土重来。

这样的前景令人担忧,但这杯苦酒却主要由奥巴马酿就。今年4月,奥巴马公开承认攻打利比亚是他任期内最大错误,但他却认为推翻卡扎菲没错,错在没有做好善后工作。

这是避实就虚。首先,奥巴马决定空袭利比亚的理由并不成立。2011年3月,西方为建“禁飞区”编造出了卡扎菲派军机轰炸示威民众的消息。当时奥巴马不顾军方的反对决定开打。

其次,在卡扎菲服软求和之后,奥巴马坚持空袭到底。据美国退役海军少将查克·库比克介绍,开战之初美国军方并未把火力直接对准卡扎菲,就是以此逼他下台以结束战争。卡扎菲做出回应,同意撤出反对派占领区,也同意下台。只不过为下台提出两个并不过分的条件:一是允许利比亚军方继续与马格里布“基地”组织战斗,二是取消对他本人、家庭成员及支持者的制裁。库比克说,军方原本希望在卡扎菲让步的基础上与他展开停火谈判,但是白宫拒绝了军方建议。

这样的机会注定没有可能,因为在2011年1月,即空袭开始前两个月,在美国政府授权下,大批武器弹药、爆炸装置、以及1000台卫星移动电话已被秘密运送至米苏拉塔港口,随后被分发给各反对派组织。2011年10月25日,在卡扎菲被杀戮五天之后,奥巴马接受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深夜访谈,针对媒体称美国在这场政权更迭战争中扮演了“幕后领导”角色,他毫不含糊地纠正说,“美国是在台前领导”。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智库理事会理事)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