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荡气回肠的边地女性鸿篇

2017-02-27信息快讯网

【三味书屋】荡气回肠的边地女性鸿篇-信息快讯网

 

《白洁夫人》

 

宋炳龙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北 雁

翻开农民作家宋炳龙的长篇新著《白洁夫人》,让我同时想起了“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和“居然巾帼丈夫雄”的奢香夫人等许多关于女性的历史故事。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历史,不仅演绎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还生动演绎了灿若星河的历史风流人物。其中绝不能错过的,就是由中华女性共同演绎的生动历史。

白洁夫人的故事,至今在苍山洱海地区乃至整个云南边地广为流传,以至妇孺咸识、老少皆知。据传初唐时期,苍洱地区部落纷争,群雄逐鹿。在唐王朝的支持下,蒙舍诏势力逐日强大。诏主皮逻阁遂起吞并其他五诏之心,便假意邀请五诏诏主前往蒙舍祭祖。结果,就在祭祖当夜火烧松明楼,将正在宴席上的五位诏主尽数烧死。邓赕诏主夫人白洁闻讯星夜赶往蒙舍。皮逻阁见白洁聪颖明慧,坚贞不渝,便欲强娶,白洁以死相拒,终于虎口脱险,携丈夫尸骨回到邓赕。随即招兵买马,与蒙舍大军相拒一年之久。最终,兵败城破,白洁纵身跃入西洱河,玉殒香消。

千百年来,云南边地民众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伟大女性。在洱海之源的邓赕诏遗址德源山,建有白洁圣妃庙;在洱源、巍山、大理等地,至今留有“火把节”、“耍海节”等多种节庆,每逢节庆,人们竖火把、染指甲、赛龙舟、赶莲池会,以各种各样富有地域和民俗特点的形式缅怀追念;并赋予其诸多神秘元素,使之成为众口传说的神灵,最终形成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流传至今。

生长于洱海之源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作者对家乡山水饱含深爱。洋洋三十万字的《白洁夫人》,就是他对家乡山水、民俗、风物的热情抒写。在他细腻的笔下,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变得更加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特别是对白洁夫人的生动刻写,更是让这一伟大的边地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一是大智大勇,不畏强暴的坚贞意志。白洁夫人的故事以“火烧松明楼”为核心,小说同样将其置于矛盾中心。此前大量的故事铺排,蒙舍诏主皮逻阁吞并五诏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而白洁的聪颖明慧更是让人叹服。接到蒙舍诏的邀函时,她一眼看破皮逻阁必有图谋,劝丈夫不要前往,但丈夫既因苍洱六诏本系同宗而难以拒绝,更不敢得罪皮逻阁而使百姓招致战火。于是,白洁将自己的一只铁钏给丈夫戴上,以“见钏如面”的警训嘱其时时留心。噩耗传来,白洁不顾一切赶至现场,凭着铁钏印记,徒手刨出丈夫尸骨,直至十指通红、鲜血如注。如此性情毅志,让一直垂青于她的皮逻阁再次动心。面对强权,白洁执刀以死相拒,带着丈夫尸骨回归安葬,最终举起反抗蒙舍的大旗。

二是内贤外助,聪颖明慧的智者风范。成功男人的背后,大多站着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邓赕诏主皮逻邓和夫人白洁麾下的部落,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国寡民”。白洁被誉名为“慈善”,可见当地民众对她的敬爱。她出身名门,贵为凤羽诏公主,却通识百工,日常起居总是亲历亲为,从而深晓百姓疾苦。她婚后与丈夫共同治理部落,更是忠爱于民、忠信于夫,以“贤内助”的角色与丈夫肝胆相照、心心相印。身处蒙舍强势崛起、部落纷争不断的乱世,她不急不躁,力主兴修水利,构铸粮仓,开拓疆土,使邦诏逐日强盛。作者娓娓道来,使高原水乡洱源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民间礼俗和俚语山歌犹如电影镜头般清晰展现,从而使白洁秀外慧中的风范、齐家治国的政治韬略和忠爱百姓的形象,让人念念在怀,过目难忘。

三是满腔柔肠,赤诚大爱的家国精神。蒙舍大军围困邓赕诏都城德源山一年之久,断水断粮。饱含家仇国恨的白洁视死如归,战斗中,她身先士卒,抵住了敌军一次次进攻。她满腔柔肠,体恤将士,厚爱百姓,与邓赕军民相濡以沫。她聪慧无比,别出心机,囤粮引水,采莲而食,训练女兵,化解困难。她心里承载的始终是黎民百姓,面对蒙舍强敌与永无休止的厮杀,作者巧借乡歌“天下白族是一家”道出了她心里的苦闷与彷徨。于是,她放下了家仇,放下了国恨,与皮逻阁交涉,同意献城罢兵并下嫁于他。最终,她在小船上纵身入河,慷慨赴死。

白洁夫人是白族女性智慧美丽、勇敢忠贞的象征与图腾。该书作者多年从事民族文化研究,书中丰富的词汇,信手拈来的方言俚语,意味深长的民歌传唱,史实与传说互用的笔调,为读者再现了一位丰满真实的民族女英雄形象。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