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划片政策能否为"择校热"降温?

2017-03-07信息快讯网

近日,教育部发布《2017教育热点20问》,对当前教育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内容包括如何防范和治理校园欺凌、实施二孩政策教育作何准备、“多校划片”政策能否为“择校热”降温、从上海浙江试点看高考改革有哪些新进展等共计20个大家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

让网友更清楚了解大家关注的教育热点发展状况和相关政策。

多校划片政策能否为"择校热"降温?-信息快讯网

资料图

[案例]

为了女儿茜茜能上“第一小学”,“虎妈”毕胜男花光了所有积蓄,卖了宽敞住房,搬入9万元一平方米的破旧学区房。这是 2015 年热播剧《虎妈猫爸》的剧情。现实有时比电视剧更夸张,“择校热”让大城市学区房价格“高烧不退”,在北京,西城区小院西巷一间面积仅有6平方米的民宅因对口北京一所著名小学,2015年售价超过30万元/平方米,震惊全国;在上海,学区房同样遭到疯抢均价接近6万元/平方米,个别飙升至 9万元/平方米。随着教育部2016年2月下发《关于做好 2016 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大城市推广“多校划片”政策,一些家庭的学区房可能要白买了。

[分析] 合理的“多校划片”政策能够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公众对学区政策高度关注的背后,是各地热点中小学对口学区房价格的持续走高,其推动力量来自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的供需矛盾。

解决择校问题需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通过均衡发展、政策引导、治理规范等组合拳,努力实现不必择、不愿择或公平有序择的目标。“多校划片”政策的目的是治理规范,其思路就是变一个片区对应一所学校为一个片区对应多所学校,是就近入学机制下的一种改进。与“单校划片”相比,“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多个片区,每个片区有多所学校,其政策立意在于为家长提供公平的择校机会,实现机会公平。学生通过随机摇号取得具体学校学位,这种做法客观上也为学区房降温,抑制家长购房择校的冲动。实际上,学区房价格飙升恰恰是“多校划片”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的反映。

实际上,教育部门并不是要孤立推行“多校划片”政策,其政策导向意在促进区域内实现教育均衡。《关于做好 2016 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就指出,对于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学校,要加快推进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在实际操作中,以重点校为带动的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早已有了大量实践尝试,且效果明显。同时,学区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对促进教育均衡的意义同样不可忽视。

由此可见,实行“多校划片”之后,学区内各学校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师资流动、优势互补,让学生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家长可以不再花大力气择校,从根本上缓解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焦虑。

[政策] 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促进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

早在 2014 年 1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多校划片”。

《意见》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统筹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确保公平和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单校划片)。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多校划片)。

在招生工作中,“多校划片”学校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初中,以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学生。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 2015 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了“各城市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城区,推广热点小学、初中多校划片,合理确定片区范围,缓解‘学区房’问题”。相比于此前文件中提出的小升初“多校划片”,《通知》将幼升小也囊括进了“多校划片”的范畴。同时,《通知》还要求整体设计小学入学、小升初及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办法,给家长较为明确的升学预期,努力实现过程公平。

同年,教育部要求北京等 19 个重点大城市副省级以上城市所有县市区 100%的公办小学、90%的公办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推行“多校划片”制度,将热点小学、初中纳入其中,缓解“学区房”问题。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 2016 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出:“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通知》着重提出,“多校划片”要按照现代治理理念,完善各利益相关方(家长、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的划片和片区调整工作机制,强化划片工作程序和内容的公开、公平、公正,提升划片结果的公信力。考虑到划片及片区调整工作备受关注,《通知》还提出,应当提前广泛告知,设立必要的过渡时限,给社会留出合理的预期时间。

目前,多地已在部分县区开始实施“多校划片”或正在研究制定相关细则。以北京为例,朝阳区 2015 年义务教育入学办法中就明确将小升初的就近入学方式划分为“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丰台区 2015 年幼升小和小升初都采用“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的入学方式。上海部分区已执行了多年“多校划片”,重庆、长春、武汉等地的部分区域也已逐步开展“多校划片”工作。

[观点] 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是治本之策

治理择校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和均衡问题。专家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实施“多校划片”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反馈和监督机制,考虑以听证会等形式征求利益相关方意见,同时引入第三方对划片方案进行科学评估,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广泛公开,避免因此产生新的权力寻租空间。

二是当前关于“多校划片”政策文件偏重宏观指导层面,应当适时总结各地实施“多校划片”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经验,在此基础上出台更加细化、更具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为各地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依据。

三是“多校划片”应纳入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均衡问题通盘考虑,不仅要解决一次分配中的均衡问题,还应该考虑后续升学过程中的机会均衡,努力实现过程公平。例如,在幼升小过程中采取“多校划片”进行随机派位,对学区内非热门小学搭配对口初中时应兼顾均衡,在更高层面对学区间初中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也应加以统筹。

四是“多校划片”本质上只是治标之策,要解决教育均衡问题根本上还是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深入推动均衡发展。

[链接] 何为“多校划片”

“多校划片”是指一个片区多个学校对应,将热点小学、初中相对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在招生时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