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多所小学破"围墙"开"大门"解"三点半难题"

2017-03-14信息快讯网

孩子下午三四点放学,可家长们五六点才下班,这批无处安置的小学生谁来接、谁来管?这个令人纠结的“三点半难题”击中了无数上海家庭的“痛点”。对此,本学期开学之初,上海市教委就进行规划:包含“快乐30分”综合活动和看护服务两项内容的“快乐活动日”拓展,将在本学期推广至沪上所有公办小学,为放学后看护确有困难的家庭提供服务。

问题接踵而来:“快乐活动日”的拓展课程从哪里来?如何让孩子不虚度宝贵的“放学后的时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开“脑洞”、破“围墙”、开“大门”,与社会共享课程资源,成为不少学校的应对之道。

课程设置要有“用户思维”

在徐汇区汇师小学,语文教师施萍在学校“快乐活动日”中开设了“少年瑜伽”课程,颇受欢迎。“起初我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所长开设了硬笔书法课程,结果发现孩子们不感兴趣,我也教得索然无味。”施萍回忆说,这时候就倒逼教师去思考,怎样的课程才是学生的课余所爱?后来她发现,科技、体育健身类等促进身体灵巧性的活动,反倒让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

在上海市科学艺术中心培训部主任刘华看来,课程建设需要“用户思维”,以学生为中心,想孩子们所想,从学生需求、参与感和体验度三方面入手。因此,“每每开发、策划一门新课程,老师们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主题是不是能打动他们,内容是否让孩子们‘走心’。”

长宁区复旦小学在周一至周五放学后的时间里,开设了17门拓展课程,供学生们自主选择。这些课程怎么选?校长董海佳说,挑选过去学校拓展类课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供不应求的课程,再由学校通过自主设计、购买服务等形式规划到放学后的活动中。而在绿苑小学,每开设一门课,学校都会聘请第三方数据公司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据此决定课程的去留。

敞开大门,寻求资源共享

丰富放学后的校园生活,学校里活跃的教师团队首先成了课程内容的开发者。王琳是绿苑小学的体育老师,闲暇时就爱学习钻研街舞、拉丁舞等时尚舞种,于是推出了一堂“男子舞蹈”课程,立刻在孩子中“圈粉”无数。

对一些不具备条件和师资开设的项目,不少学校则想到了购买社会服务。绿苑小学校长王晶告诉记者,两年前开始,学校在长宁区体育局的帮助下,与专业高尔夫俱乐部合作,为学生们开设高尔夫课程。后来,学校专门在校内辟出了一块小型场地供授课使用。这门“高大上”的体育课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几名学生还因此登上了上海市青少年高尔夫巡回赛的积分榜。

在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的“快乐30分”综合活动中,除了本校在职教师负责开设的课程,还有一大批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市围棋协会、区少体校的专业“外援”加入进来,定期来校与学生们分享课业之外的兴趣之乐。

刘华说,课外活动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家之事”,当学校敞开大门、寻求资源共享,就会发现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无论是由社会机构主讲的高尔夫、快乐农庄、媒介素养、手撕画等课程,还是学生家长牵线或本色出演的“3D打印师”“律师爸爸”等小讲台,还有各区配送的少儿武术、舞向未来、外交足球等特色资源,都能陪伴孩子共度放学后的快乐时光。

设置主题场景体验馆,丰富职业体验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曾尝试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让学生们不定期地走进各类社会场所,进行实景式的职业体验,比如工厂、自然博物馆等。后来发现,小学生不适合进行频繁的校外活动,于是校方想出了“把社会搬到学校”的做法。校长钱伟青介绍,目前在两个校区内,共设有32个主题场景体验馆,包括安全教育馆、生活场景体验馆、饮食体验馆等,都是学生们进行拓展学习的“第二课堂”。

以生活场景体验馆为例,顾名思义,就是在校园中还原各种常见的日常生活场景,比如00后、10后们相对陌生的邮局。学生在“模拟邮局”中可以体验从写信到寄信的完整流程,既能感受这种传统通讯方式的仪式感,又学会了一项实用的生活技能。钱伟青透露,目前学校正在和几个郊区农场洽谈合作,打算移栽一些五谷粮食、蔬菜瓜果进校园,创设一个“田园体验馆”。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认为,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校内托管,是可行且需要的方式。不过从目前情况看来,社会组织和机构的接盘能力还有待提高。至于学校敞开大门引入社会课程服务的费用和成本,他认为,可在成本核算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或家长适当负担的方式完成。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