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茶话】编年谱是件辛苦活儿

2017-03-20信息快讯网

【书人茶话】编年谱是件辛苦活儿-信息快讯网

 

《伊秉绶年谱》

 

谭平国编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谭平国

伊秉绶是清代一位清正廉明的“循吏”,同时文采风流,在书法上独树一帜而成为大家。但如今除了专业学人,知道并关注他的人并不多。

2004年夏,我到北京出差,恰逢中国嘉德当年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预展,平日关注明清文化文献的我赶去匆匆浏览一过,即被一册《伊秉绶书札》吸引。此册装帧精美,所收墨卿先生致朋友家人信札十三通二十六页,均以富有特色的行书写就,蕴涵凝重,灵动朴茂。书册有伊氏隶书题签“鸿爪偶留”,当属先生自留珍藏之物。回沪后,在网上查得此册全部图影,开始释读书札,考证相关的人和事,进而研究其生平事迹。彼时,关于伊秉绶的研究资料并不多,唯一可据的是香港马国权先生《伊墨卿先生年表》,虽较简略,但筚路蓝缕,功不可没。随着资料积累的增多,我更加确信,以伊秉绶政绩人生、在清代书法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与乾嘉时期许多重要文化人物的交往,值得深入研究。2011年,我确定编撰一部年谱类的书,全面展示他的时代、生平和活动。

编纂年谱实属辛苦活儿。举凡相关的史籍、方志、家谱、别集、尺牍、墨迹等,均需一一浏览,手迹释读、古文句读、文献查阅,排比钩稽,对于搜辑的材料需详加整理考订。搜集资料之辛苦,考订辨证之定夺,非个中人很难体会其中甘苦。我主要利用业余时间搜集查阅资料,潜心闭门著书。

年谱以时为序,尽可能详尽勾勒谱主一生的行迹,反映谱主的思想脉络、宦绩鸿爪、学术活动和艺术创作轨迹,有关谱主著述、评述、交游、酬唱等,均不惮琐细。年谱基本录而不述,大量引用原始文献材料,尽量保存原文原貌。虽说穷尽全部相关材料不可能,但凡知相关或可能相关的材料,总得千方百计查阅,于心方安。

《伊秉绶年谱》征引书籍约五百种,在清人别集和谱主墨迹作品上着力尤多。从与伊秉绶有交游的近二百人的别集中,辑录了近二十万字的相关诗文。在上海图书馆,翻阅皇皇八百巨帙的《清代诗文集汇编》;在其他各图书馆,翻阅近五十种《汇编》未收的清人别集,如吴贤湘《甚德堂文集》、万承风《思不辱斋诗集》、郭文志《书屏诗文钞》、胡翔云《瓿余诗钞》、陈均《松籁阁诗钞》、宋茂初《碧虚斋吟草》、李天澄《瘦仙遗草》等。有些别集有多种版本,如墨卿先生门生陈昙,《汇编》未收其诗集《海骚》,我开始查到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所藏六卷本,有十多首与墨卿先生赠酬之作,但无悼念先生的诗作,觉得奇怪,后查得广东中山图书馆所藏十二卷本,有《扬州谒三贤祠哭先师伊墨卿太守》诗,才恍然大悟。再如广东诗人吕坚,《汇编》收其诗集《迟删集》六卷,并无与墨卿先生相关之诗,后查得八卷本,新发现三首相关诗。清人别集有生前多次刻印、卒后补刻等状况,仔细查考刻印时间、卷帙、版本,可能会有意外发现。此外,从一些稀见古籍中,如法式善辑《诗龛声闻集》,鲍文逵、郭琦辑《寸草园汇钞》,叶梦龙《风满楼书画录》,也找到一些珍贵的一手资料。

谱主存世墨迹作品不少,除民国李宣龚编印《默庵集锦》正续编外,还有《伊墨卿先生真迹》《伊墨卿先生自书诗》等,零星见诸于各种出版物和书目,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所收藏也不在少数。近二十年现身于各艺术品拍卖会上的伊秉绶墨迹,鱼龙混杂、真赝难辨,但经仔细甄别,不少确有相当的文献价值,对于弄清一些细节起了关键作用。墨迹上的题签、上款、年款、署名等,对于考订谱主生平事迹很有帮助。谱主存世的墨迹作品,成为年谱编纂中新的资料来源,即以谱主诗文辑佚而言,笔者辑得二百三十多篇(首)集外诗文尺牍,约一半辑自墨迹作品。

除了文献钩沉、辑佚,另一项重要工作是考证和辨伪,这也是重要的学术成果。考证辨伪须据实说事,言必有据,需查阅大量资料方可论断。对于前人错误的结论或语焉不详处,必须慎重论证订正。比如,史载伊秉绶号墨卿、南泉等,但号“纫荪”诸书未及。笔者考证发现,韩崧《冬日简伊纫荪》、陈廷庆《过伊纫荪同年馆舍,出吴白庵画兰为张秋崖孝廉作》、万承风《长至日偕刘苇亭员外,陈古华、曾宾谷两农部,韩听秋、伊纫荪两孝廉集同年刘沈斋太史新寓,即席分韵得“佳”字》之“伊纫荪”,即伊秉绶。再如,伊秉绶乾隆四十九年(1784)举中正榜,钦点国子学正,各种记载和研究著作或失载或语焉不详,笔者查阅《茶余客话》《榆巢杂识》等,弄清“中正榜”源于“明通榜”,即清沿明制,在会试落卷内选文理明通的举人于正榜外续出一榜,补授出缺的学官,同时引《伊氏族谱》和《清高宗实录》,证明伊秉绶乾隆四十九年(1784)未中进士,但在续出之榜中得第四名,选为国子监学正,正八品。据此,就能理解纪昀何以称秉绶“余甲辰所取士也”。其他,如伊秉绶授刑部员外郎的时间、是否任刑部郎中等,也通过考证厘清真相,纠正了前人的讹误。

历史是由许多故事和细节构成的。伊秉绶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一次入京赴考,落榜后留居北京一年多,至四十六年返宁化故里。从《笥河诗集》《留春草堂诗钞》中的材料,可了解其间谱主与翰林学士朱筠游从的许多细节,进而考订墨卿《陪朱竹君先生筠饮环溪别墅》一诗作于返归宁化之前,进而可证马国权先生《年表》云“《留春草堂诗钞》收诗自是年(乾隆四十七年)始”的结论有误。再如,伊秉绶罢惠州太守后,广东友人助其捐复原官,嘉庆八年(1803)护送眷属还宁化,次年赴京候补,其中许多细节过去不清楚,但查阅吴煊《菜香书屋诗草》和谱主致叶梦龙、张维屏等人的信札,可见诸多细节,特别是扶侍双亲行至赣州,闻汀、邵兵乱,不得已安置双亲眷属暂居于此,单骑旋里,次年春节返回赣州陪双亲过完春年,正月十六日即起程,月底至宁化。此行备极艰辛,先生书云:“窃叹进退两遇兵差,曾几何时而艰难若此!”正因有了这些经历,使他在扬州知府任上做到了为政以德,体恤民情,宽厚待民。

书名由上海书法家丁惠增先生题签。丁先生先人丁如玉(少溪)与墨卿先生至交,曾救先生于大难。笔者阅报获悉伊秉绶、伊念曾父子为丁行举、丁如玉父子撰写的墓志铭尚存于《御书堂·丁氏族谱》,冒昧投书,得丁先生约谈并复印两文相赠,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也为伊、丁两代世交提供了实证材料。

完成此书,笔者未以释怀的遗憾是无缘得见伊朝栋《云林诗钞》八卷及吴贤湘《秋风红豆室诗钞》一卷,虽有古籍书目著录,但未得寓目,不知其中有无相关材料,只能寄希望于将来了。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