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树、百年宅,跨越800公里到上海
讯(记者史博臻)千株古樟和数十栋明清徽派古建筑,从800公里以外的江西跑来上海定居。
几千年来,这些樟树原本环绕江西山间生长,怀抱中的明清徽派建筑散发悠悠古香。本世纪初,由于当地修建水库,绵延数里的古树与古宅村落面临被水淹没的命运。于是,一场迁建接力开始了。它们被迁移到闵行马桥,成为上海养云安缦酒店工程的主角。当时,包括植物学家、桥梁工程师以及传统建筑专家的救援小组即刻组建完毕。经过悉心培育,现在古树大都顽强地存活下来,每一株都佩戴独一无二的身份铭牌。
最年长的一株古樟,胸径2.32米,周身呈明显的圈状水波纹。懂行的人应该知道,因为承受了树干比较重的分量,常年被木质纤维挤压,才能形成这独特的纹路,更说明古树历久经年的珍贵。
古宅的迁建工程也有条不紊地进行。2014年9月,由上海建工集团总承包,在上海重建。
江西民居凭借建筑形制、构造装饰及文化内涵的浓郁地方特色,将天井式民居以最完整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多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和砖土外围护墙的框架结构形式,例如典型的“三柱五檩三穿”体系,构造与装饰浑然一体,传力明晰,极富力度之美。濒临遗弃的老建筑,终被改写命运。人们小心翼翼地拆解出大量的木料和石材门匾,编号整理,运至上海,前期工作就准备了十年。
主体实施工程由具有文物保护工程二级资质的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围绕古建筑原貌移建的课题,成立了专项课题攻关小组,重点研究解决传统民宅移建保护及再利用,将建筑建造与传统文化相融合。通过细心研究和精心施工,26栋古宅均座北朝南,完全遵循了传统江西民居相仿环境朝向等条件,体现了设计与施工的匠心独运,目前酒店工程基本竣工。
高墙深宅,青石板、石格窗、精致的门楼悄然伸出窗外,仔细看,还能从门楼的雕花上找到明清文化的瑞兽与门神。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比文字历史更真实直观的历史。参与其新生,又何其荣幸。
迁建过程中,质量是第一关,老建筑上的构件能否经受日后风雨洗礼,必须进行一系列检测。檩条、川枋、轩廊等木构件拥有精美的木雕装饰细部,被完好保留下来。木梁架是屋面的主要承重构件和重要的保护部位,局部使用原始构件建造,增加防腐、防虫、防火、防潮处理。上海建工五建集团项目经理顾自翀透露,重生的建筑融入了原始的木结构和现代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提升受力强度。主体结构以牢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木结构的墙面里藏有钢柱,来提高抗风能力。
古建筑采光靠的是木格窗,后续在沿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固定窗扇,提高采光性。室内装修方面也动了脑筋,为了不破坏古色古香的建筑风韵,大量的木隔断、格栅巧妙遮住了管线。
古建筑的美,美在繁复。这里的每个单体建筑形式都不尽相同,又存在大量异形结构、斜屋面。结构没有统一标准可以复制,只能为每一层都定制一套模板,耗工耗时。一栋一千多平方米的房子,建筑标高多达20个。项目对结构精准度的要求十分苛刻,甚至以毫米级来把控偏差。
考虑到现阶段的建筑住宅功能早已与明清时期大相径庭,项目部对房间格局进行了切实优化,合理规划卫生间、更衣室等功能空间,根据功能使用需求,增设了地下室的机房、展厅、健身房等。
整个项目的最大难度莫过于单体繁多,共涉及一百多个,可谓“遍地开花”。包含37个地下室,属于多层次、相互邻近、相互制约的组合式群体地下工程,有些由在空间上相邻、叠合、穿越的不同挖深和不同造型的基坑组合而成,间距最近的仅为一米。因此,项目采用“跳坑施工”,减少相邻基坑同步开挖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合理规划现场布置,仅临时道路就开设了3000米,还要统筹排水体系、临时供电、供水,心血投入远远大于一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