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上美术馆”读懂春分谷雨

2017-03-25信息快讯网

眼下,童书市场三大支柱之一的绘本,成了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亲子陪伴读物。其中,不少本土原创绘本的灵感正源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日,有资深出版人士提出,要让传统与当下读者阅读心理相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作品说教意味浓,或者干脆原封不动地把传统故事作为“图片说明”搬上纸面复述一遍,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

近期,国内一批取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绘本、连环画已经或即将出版。童书编辑王菁说,要充分发挥绘本的叙事优势,让中国节庆习俗、民风人情中蕴含的知识点或概念变得可视化,能让孩童理解,一眼看了就被吸引。“再度阐释,既需保留原汁原味的精粹,也离不开创作者挥洒诗意与幽默感。”

为模糊的概念注入故事,带动美学与情感的双重认同

一年四季轮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二十四节气蕴含着老祖宗“看天播种、看天收获”的智慧。不过,这一题材对天文物候认知有限的幼童来说,则很抽象。著名插画家熊亮琢磨了个办法,他在 《二十四节气》 绘本中,把大自然想象成泥土小人,寒来暑往、日晒雨淋都变为拟人化的切肤体会。画到“立春”,泥土小人仍在沉睡,冰雪缓慢融化;到了“春分”,春季雨水落下,植物蠢蠢欲动,小人踩雨欢快奔跑。这部作品斩获国内外多项大奖。

在业内看来,绘本的语言是孩子们能懂的,又饱含了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古典情韵,丰富的想象力给孩子们带来乐趣。

在绘本研究专家费嘉看来,很多传统习俗、民俗背后都蕴藏着深厚文化积淀,需要创作者为之注入温度,以带动孩子们对中华美学与情感的双重认同。

比如,“年”到底是什么? 各地关于过年、斗年兽的故事流传颇多,日前出版的刘嘉璐创作的绘本 《斗年兽》 有所取舍:有怪兽却不恐怖,有打斗却洋溢着爱心与喜气,有习俗呈现却不妨碍故事的流畅。有专家提到,绘本要让孩子在直观的画面中或捧腹或讶异,以流畅的叙事带动知识点。

借童趣视角寻文化根脉,画出“纸上历史剧”

有学者直言,目前一些粗制滥造的图画书,插画平面,色彩艳俗,造型单一,比如把不同成语或寓言配上表情呆板的三两小人,既谈不上美感,也无法给予小读者想象的空间。

业内没有停止探索传统文化的通俗表达。近20年前,漫画家蔡志忠的中国经典漫画系列,正是取材自 《世说新语》 《史记》 等,将长篇累牍或行文晦涩的巨著,化作生动对白,角色憨态可掬,刮起中国风热潮。

如今,作为连环画出版重镇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开出一长串策划书单,“丝路传奇”“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经典故事”等系列将陆续出版。就拿“丝路传奇”系列来说,绘本将展示文成公主、玄奘、张骞、郑和、马可·波罗等25位丝路传奇人物的伟业,《文成公主》 的绘画作者是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90后”插画家肖楚杰,他曾用数码绘画技术绘就新中国风“水浒”人物,颇受读者欢迎;到了 《文成公主》,为贴合绘本的叙事风格,他将敦煌壁画风格融入画面,苍茫大漠不失明亮笔触,十分养眼。

在出版界看来,中国表达、中国故事,并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可以在绘本中用奇幻的民族想象建构年轻一代的精神家园。乡土、乡情、乡愁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题材,如何让小朋友感同身受,才是创作者必须思量的课题。许多专家指出,应该重视优秀绘本或连环画的创作,它们是童年的第一座“纸上美术馆”,借儿童视角寻文化根脉,能启发孩子领悟传统文化长河的吉光片羽。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