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政府在敏感期迎来考验

2017-03-30信息快讯网

 

普京政府在敏感期迎来考验-信息快讯网

俄罗斯防暴警察在莫斯科抓捕一名非法集会参与者。东方IC

3月26日,俄罗斯境内10多个城市爆发规模不等的集会示威活动,其中俄媒称莫斯科有7000到8000人参加了示威活动,警方在驱离行动中逮捕了数百人。27日,莫斯科特维尔区法院作出判决,集会主要组织者纳瓦里内因组织非法集会和对抗警方被判处拘留15天,并罚款2万卢布。纳本人拒绝认罪,称此前提出申请但未获同意,且政府提出的替代方案通知得太迟。法院表示,莫斯科市政府此前不批准在市中心举行集会,但在四天前即提供了在莫斯科索科尔尼基区和留布林诺区举行集会的替代方案,而示威游行组织者拒绝了政府提供的方案。

俄罗斯与美国欧盟隔空喊话

事件发生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就此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俄罗斯政府逮捕数百名抗议示威者。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斯派塞表示,逮捕示威者是对民主价值的侮辱,美国将关注俄罗斯政府对纳瓦里内及其所在的反腐斗争基金会的处置情况,呼吁立即释放所有被捕者,让俄罗斯人民拥有行使民主的权利。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回应称,克里姆林宫不会无视合法集会参与者的要求,也尊重人民的立场和表达公民立场的权利,但仅在根据现行法律以及规定地点依法表达的情况下尊重。他把莫斯科发生的非法集会定义为挑衅和对群众的欺骗,因为政府担心的不是再次出现示威活动,而是某些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继续利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群众。所以,俄罗斯政府不会考虑也不会同意美国及欧盟关于要求释放非法集会参与者的声明。

俄外长拉夫罗夫认为西方对俄拘捕抗议者的反应是双重标准,并提醒称,德国、荷兰、奥地利政府作出禁止进行某些集会的决定,没有谁对这个事情说什么。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普什科夫还以法国警方驱散华人社团抗议活动为例表示,美国的价值观都是假的。

媒体和专家对反腐主题有不同解释

此次示威抗议活动不仅规模为近年来最大,反腐主题也容易得到更多民众的支持,而且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甚至中学生的参加,这是否标志着俄罗斯90后和“新世纪一代”追求民主价值意识的成长,标志着民众对持续下降、增长无力的经济停滞的承受力已到了极限? 媒体和专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

此次示威抗议活动的直接起因源于反腐基金会公布的一个短片。3月2日,纳瓦里内领导的反腐基金会发布了他们制作的视频短片,公布了基金会搜集的有关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拥有豪宅、别墅、游艇、葡萄庄园等情况。但梅德韦杰夫在一次活动中回答相关问题时表示,情况完全不属实。

反对派媒体认为,抗议示威活动的成功举行证明,他们的观点和政策得到年轻一代更多的支持,反对腐败可以召集更多的人参加到表达诉求和要求变化的进程中。亲政府人士则表示,经济停滞和腐败问题确实是俄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但这不能成为煽动民众仇恨政府的工具;而所谓的年轻人甚至中学生参加示威,这只是反对派引起更多关注的噱头,同时也证明反对派队伍中的中产阶层在减少。

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则披露,反对派在组织召集示威参加者时用金钱奖励来诱惑年轻人。他表示,不能尊重那些蓄意误导他人及在26日有意挑起非法行为的人,更不能尊重那些蓄意误导实际上还是孩子的未成年人,呼吁他们参与在未经批准的地点进行非法活动的人,因为这使这些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安全甚至生命受到威胁。

俄媒呼吁对俄报道要客观

俄罗斯RT电视台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总编西蒙尼扬表示,反对派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的报道夸大其词,如所谓的几十万人规模,这件事看起来是蓄意的和有计划的。她强调,反对派媒体和西方媒体的报道夸大其词,与实际规模不对称,一些现场照片也不能反映全貌。西蒙尼扬说,有头脑的记者应该思考,比如对法国巴黎几乎每天都举行的集会,以及美国动辄爆发的数十万人的示威游行进行比较,再思考一下对俄罗斯的这些集会应当予以怎样的关注。

莫斯科市地区安全和反腐局局长切尔尼科夫向俄卫星通讯社披露,警方逮捕了600多人,有一名警察在反对派举行的示威游行中头部受伤。据俄新社报道,为避免发生冲突,卡巴诺夫曾代表俄总统人权委员会赶赴事发现场。他对记者表示,尽管有大量人员被捕,但在此情况下,警方的行动完全正当。

舆论认为,此次示威抗议活动一定程度上成为俄罗斯选举季提前到来的标志。2018年3月俄罗斯将举行总统选举,纳瓦里内有意参加明年的选举,但其通过审查并获得候选人资格的可能性不大,而提前组织造势活动可以为其日后争取候选人资格提供支持。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正处于等待与美国和欧洲国家恢复对话和关系正常化的敏感期。尽管俄罗斯与美国、欧洲关系出现快速回暖的可能性不大,但恢复对话并摆脱相互关系历史低谷期的窗口依然存在。此前有报道称,俄罗斯总统普京有望在7月的G20峰会期间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实现首次会晤。因此,在选举季与等待期重叠的今天,如何妥善处理国内局势和对外关系,确实是俄罗斯政府无法回避的重要考验。

报驻莫斯科记者 孙昌洪 (本报莫斯科3月29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