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企呼吁“鄂菜”改名“楚菜”

2017-05-02信息快讯网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提议将湖北简称“鄂”改“楚”在湖北学术界与企业界由来已久,“鄂商”更名“楚商”已有6年,而湖北的厨师们仍烹饪着“鄂菜”,这成为湖北省内众多餐饮企业的一个心结———近日,湖北多家餐饮企业的负责人与专家专门研讨,呼吁将“鄂菜”更名为“楚菜”,从而使湖北菜更富历史文化内涵,走向全国市场,甚至走出国门。

更名提议由来已久

由湖北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湖北楚商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鄂菜”改“楚菜”研讨会近日在武汉举行,湖北省内与会的6000多家餐饮企业代表与专家发出呼吁:希望将“鄂菜”更名为“楚菜”。

早在2008年,中国烹饪大师卢永良就发起“鄂菜”更名倡议,一时间在餐饮业内引起强烈反响,支持、反对的声音各半,最后未能如愿。9年过去了,卢永良依旧是“楚菜”的坚定支持者。

隋开皇九年“鄂”用于命名湖北;元初,湖广行中书省设立,省会在鄂州,“鄂”固定为湖北简称。而“楚”的历史则有近3000年,涵盖当今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

卢永良认为,无论是历史底蕴还是影响力,“楚”比“鄂”都更胜一筹,更名可以使湖北菜更富历史文化内涵,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楚文化研究所所长、湖北荆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刘玉堂是最早提出将“鄂”改“楚”的学者之一。早在2002年,他就向湖北省委省政府递交过书面建议,提议将湖北简称由“鄂”改“楚”。他认为:“在古代‘鄂’通‘噩’,现代‘鄂’与‘恶’谐音,不太好听。”

一直倡导将“鄂商”更名为“楚商”的湖北省企促会会长陈旭东认为:“‘鄂’从字面上看,两个‘口’代表着吵架,一个‘耳朵’意味着偏听偏信,‘亏’则是亏欠,觉得别扭。”

刘玉堂坦承,从由“鄂”改“楚”的建议开始,无论历史文化界还是民间,争议不断,除学术上的争议之外,还有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如涉及到“鄂”字号车牌的更换问题,因而政府层面对此一直没有表态。

“鄂商”这一称谓经过多番争议后率先改名“楚商”,并得到官方认同。2011年,湖北省工商联宣布:“在今后的公务活动和政府机关公文,以及对外交往和经贸活动中,凡涉及到湖北商人称谓的统一称为‘楚商’。”

更名不是简单换个“马甲”

“五谷六仞,设菰梁只。鼎臑盈望,和致芳只”……屈原在 《楚辞》 的《招魂》 和 《大招》 中记载了当时楚宫佳宴中的20多个楚地名食。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张硕称,这是国内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宫廷筵席菜单。他认为,湖北菜的真正发端,是伴随着楚国崛起、楚文化发展而开启的,薪火相传延续至今,从文化传承看,将“鄂菜”更名为“楚菜”名正言顺。

卢永良认为,虽然湖北菜属于中国十大菜系之一,但是和鲁川苏粤这四大菜系的知名度相比,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湖北省楚商协会会长刘宝林则称,“鄂菜”更名为“楚菜”,不仅仅是换个“马甲”,而是湖北餐饮产业链的全面复苏和振兴以及品牌打造的过程。

对更名持支持态度的网友认为,楚文化积淀深厚,应该有利于提升“鄂菜”的影响,而且“楚菜”谐音就是“出彩”,听起来吉利。也有网友认为,“鄂菜”本身就有深厚的文化沉淀,靠改名来提高湖北菜肴的名气,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与其讨论改名,还不如把精力用在多研究菜的品质和特色上,多研究菜价怎样更亲民,好吃才是叫响湖北菜名号的正确步调。

湖北餐饮业人士表示,更名可能会提升湖北菜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湖北餐饮企业要想走向全国,需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文化软实力。

对此,武汉市餐饮协会会长刘国梁表示,湖北菜改名绝对不只是换“马甲”,我们将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让更多的湖北人参与到讨论中,从而弘扬和宣传“楚菜”文化,打响“楚菜”名号。

(本报武汉5月1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