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一堡”如何体现改革新作为
■本报记者 唐玮婕
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以及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在国务院正式印发的 《全面深化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 (简称 《方案》) 中,3.0版上海自贸试验区迎来了全新的“三区一堡”四大重点任务。
“三区一堡”究竟包含哪些特点?上海如何体现“新作为”? 在日前举行的市政府媒体通气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民对此作出了详细解读。
加强改革系统集成
据朱民介绍,《方案》 按照着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系统集成的要求,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政务信息共享等一批基础性、核心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投资领域,突出“三个一致”,在准入清单管理方式上的内外资一致、行业许可管理规定上的内外资一致、业务牌照和资质申请审核标准的内外资一致,准入管理规则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在贸易领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提出率先试点联合国的数据标准,实现高标准的贸易数据协同、简化和标准化,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还没有完全做到的标准。同时提出把海港、空港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物流作业功能纳入“单一窗口”,企业可以对货物通关流程实时跟踪和全程对接。今后,“单一窗口”拓展覆盖至服务贸易领域,这是对“单一窗口”功能的最新探索。
加强衔接国际通行规则
标准全方位对外开放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隐藏外部风险冲击。能否有效防范高标准开放条件下的风险,是检验自贸试验区制度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方案》 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最高标准的贸易便利化新规则、创新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深化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的压力测试任务。
在对外开放领域,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实施世界贸易组织12个服务部门中的11个部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方案》 聚焦国际高标准开放要求,在电信、互联网、文化、文物、航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加大扩大开放的压力测试力度,完善国家安全审查等投资审查制度,加强风险防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立足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浦东新区转变一级地方政府职能的联动,坚持以自我革新精神实现政府职能再造,《方案》 从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体系、治理方式等方面,提出“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新任务。
在治理主体方面,规范政府权力,培育行业自律,最大限度地给市场放权。在治理结构方面,深化大部门制改革,深化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加强监管协同。在治理体系方面,以许可管理领域的“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和监管领域的“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为重点,形成跨部门行政管理的无缝衔接和对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在治理方式方面,建立央地协同、条块衔接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用信息互补机制,把散落在各部门中的“冷数据”变成了政府之间和政府与市场之间互动的“活数据”。
创新合作发展模式
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这是中央对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最新定位。《方案》立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和上海优势资源条件,把握我国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吸引外资的历史性转折点,提出打造新平台、新载体和新枢纽。
打造“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新平台,在投资方面,建立综合性对外投资促进机构;在交易方面,打造“一带一路”建设产权交易中心与技术转移平台;在支持服务方面,建立境外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提供法律查明、律师服务、商事纠纷调解和仲裁等服务支持。搭建“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的新载体,推进贸易信息互换和服务共享;以能源、港口、通信、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为载体,推进的国际产能合作和建设能力合作;以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为载体,推进跨境投融资服务创新。构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的新枢纽,发挥上海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海运输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把上海港建设成为连接国内外重点口岸的亚太供应链中心枢纽。发挥上海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资源条件,建立境外资本与境内资产的对接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