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充满故事的老马路上 这些老房子你认识吗

2017-05-15信息快讯网

复兴路“三兄弟”都是抗战胜利以后改名的,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画风。

这条充满故事的老马路上 这些老房子你认识吗-信息快讯网

老大复兴东路属于老城厢南市区,有两千多米长,从黄浦江边上一直通到老西门,还有条隧道可以过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兢兢业业上班下班给人打工、或者摆个小摊头谋生的大哥。

这条充满故事的老马路上 这些老房子你认识吗-信息快讯网

老二复兴中路脑子要活络多了,西藏南路到淮海中路的三千多米直接圈进了法租界,那时候叫辣斐德路。新中国成立后大半属于原卢湾区,小半归了徐汇区。他比大哥洋气很多,保存完好的复兴公园就是法国古典式风格的园林,这几年又建成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和上海文化广场,艺术家气质越发浓郁了。

老三复兴西路最特别,人家原来叫白赛仲路,是个又有钱又有品味的翩翩美少年。东起淮海中路(原霞飞路)的三角花园,西至华山路(原海格路)的丁香花园,全长1043米,宽18.5米。

起点处绿地里的聂耳铜像由原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一级美术师张充仁设计而成,命名“起来”,1992年10月28日上海各界人士纪念聂耳诞生80周年之际建立。

这条充满故事的老马路上 这些老房子你认识吗-信息快讯网

复兴西路当初规划为纯住宅区,不准设立营业场所,因此全路段都是花园洋房和公寓,建筑风格又以Art Deco艺术装饰为主。街道景观高度绿化,沿路尽是上百年树龄的法国梧桐。说实在的,夏季从淮海路转弯到复兴西路会觉得眼前一黑,亮度至少下降20%。

现在的复兴西路依然是个高富帅,花园洋房和老公寓都保存完好,走在这条街上会有种时光倒流的恍惚感。这里白天特别安静,车少人少,来往的人也都步履优雅,没有风一样的速度,是喧嚣都市里难得的一方净土。

这条充满故事的老马路上 这些老房子你认识吗-信息快讯网

复兴西路上的老房子都很有来头:24号的麦琪公寓;26号的白赛仲公寓;34弄的卫乐精舍;44弄的玫瑰公寓;62号的修道院别墅;193号的威尔金逊花园……往事如烟,每栋房子都承载了近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

麦琪公寓

复兴中路24号

24号的麦琪公寓因为地处复兴西路的东北角,靠近乌鲁木齐中路,而乌鲁木齐中路旧时的名字又叫“麦琪路”(Route Alfred Magy),所以,这栋房子也有了它的名字,“麦琪公寓”,Magy Apartments。

法国人Alexandre Léonard和他的“赉安洋行”,在上海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建筑,而且,在门厅的地板上,设计师又往往会用马赛克拼出自己名字的缩写:“AL”。

公寓竣工于1936年,楼高10层,为近代塔式高层公寓。因基地在道路转角处,面积又较小,建筑师“因地制宜”地设计成点状,这样既可获得较多的建筑面积,又可点缀城市街景。在近80年的风雨中,公寓大楼保养得很好,被人们称为“上海滩四大老公寓”之一。

麦琪公寓一楼这个小小的服装店,曾经是大名鼎鼎的季风书园,小小的店堂内,曾经堆满了各种经典的书。中午休息时到季风看书,是很多白领年轻时的记忆。

卫乐精舍

复兴中路34弄

这条充满故事的老马路上 这些老房子你认识吗-信息快讯网

卫乐公寓原名卫乐精舍,建于1934年,属现代点式建筑风格的公寓住宅。建筑为十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砂浆外墙,立面中部竖线条及突出的半圆阳台为暗红色粉刷,其余部分为浅黄色粉刷,山墙顶部及南侧有重复线条装饰,楼前有小花园。整个建筑立面构图,突出中轴线,两边对称、虚实结合,给人以简洁、端庄的效果。

草婴旧居位于卫乐公寓,解放后,吕蒙与黄准夫妇、陈鲤庭、吴强、赖少其、峻青、王西彦等一批文化人在此居住。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优秀历史建筑。

玫瑰公寓

复兴中路44弄

复兴西路44弄,在这条幽静、宽阔的弄堂里,坐落着七幢造型典雅、风格迥异的三层楼洋房,合称玫瑰别墅。著名歌唱家周小燕、著名演员金焰与秦怡都曾居住于玫瑰别墅。

玫瑰别墅建于1940年,是孙科为“二夫人”蓝妮购置的房产。因建造时在弄口地面上砌有“玫瑰”两字,老上海人称之为玫瑰别墅,1990年,蓝妮从美国飞回上海定居, 1996年6月,老人在玫瑰别墅里过世。

蓝妮在兴建玫瑰别墅的时候,上海法租界尚未卷入战火,正值全球“Art Deco”风格方兴未艾,玫瑰别墅灵活运用了多款Art Deco结构与线条,让这七座别墅成为一时经典。

修道院公寓

复兴西路62号

这条充满故事的老马路上 这些老房子你认识吗-信息快讯网

一幢典型的西班牙建筑,名字叫修道院公寓,实际上和教会没什么关系,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左侧是永福路,旧时叫“古神父路”,“修道院公寓”也就是取了一个“The Cloister”的名字罢了。

公寓建于上世纪30年代,由南北两楼——一幢二层和一幢三层的建筑组成。二幢建筑之间以连廊连接,这种连廊就是风格的体现,因为西班牙面对地中海,受季风影响多雨,且夏日炎热。每幢每层均由两个居住单元组成,有三室、四室、五室等多种户型。如今,这里是湖南街道办事处。

徐汇艺术馆

淮海路复兴路口的徐汇艺术馆,原来是黄炎培、史量才等人创办的鸿英图书馆,现在是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隔段时间会有不同主题的艺术展览,最近正在展出的是为期一个月的《大漆司器——源于生活的漆器艺术展》。

上海越剧院

复兴西路10弄

复兴西路10弄的上海越剧院,成立于1955年,现更名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但老戏迷们还是习惯称其为越剧院。作为国内外闻名的国家戏曲剧院,这里荟萃了许多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和高资质艺术人才,最近正在进行“纪念越剧进上海100周年”的经典剧目展演。

柯灵故居

复兴西路147号

2016年,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故居经过修缮和整理后对外开放,著名学者陈子善参观后写道: “自1959年迁入至2000年逝世,柯灵在这幢建于1933年的西班牙式公寓二楼203室居住了40余年。

他在这里完成了电影剧本《不夜城》,撰写了散文名篇《遥寄张爱玲》 《钱锺书创作浅尝》和《回看血泪相和流》,还开始了长篇小说《上海一百年》的写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处故居不仅在柯灵个人创作史上举足轻重,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坛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该住宅曾为陈伯藩所有,他曾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驻日本大使馆参事、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特命全权公使等。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敌、伪财产”被政府没收。先有上海女实业家董竹君入住,后有著名作家柯灵和夫人陈国容入住。

董竹君1951年迁至此处。于此同时,她把自己经营多年的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馆,捐赠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扩建为后来的“锦江饭店”,作为接待中央首长和国宾之用。

这栋西班牙式风格的建筑建于1933年,由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师奚福泉主持建造。建筑为三层混合结构,设计简洁、紧凑,一底带三楼,外加朝北亭子间,有半圆形券门、螺旋柱券窗,以及铁艺装饰、米黄色水泥砂浆拉毛外墙、红色屋面筒瓦。此间,董的房客和邻居有:柯灵、陈国容夫妇,陈同生,刘连波,廖沫沙,白薇,陈子展,钟南夫等等革命老干部和知名人士。1960年底,董竹君由上海迁至北京,但是,考虑到她以后来沪居住方便和身体状况,上海市委决定为她留下147号的房子,并代付房租直至1966年。

威尔金逊住宅

复兴西路193号

这条充满故事的老马路上 这些老房子你认识吗-信息快讯网

复兴西路193号,威尔金逊住宅(Wilkinson"s Residence)。威尔金逊是个英籍会计师,1914年自伦敦来沪,创办了汤笙洋行,又兴建了这座宅院。早在晚清时期,就有不少英美人士在沪设立西方会计师事务所,其服务对象包括洋行、江海关、盐务、铁路、邮政及私营工商业。

这是一栋典型的英国式花园住宅,位于复兴西路、武康路的东南角,建于1930年。一眼看上去,就是一栋英国乡村别墅,有较大的双坡屋顶,红砖砌筑烟囱,北立面有红色半露木构架,南立面浅黄色拉毛墙面。起居室呈现多边形突出墙面,红砖砌筑,上为阳台,一层有圆拱券窗洞和楣窗。

哈同旧居

复兴西路199号

这条充满故事的老马路上 这些老房子你认识吗-信息快讯网

哈同旧居位于复兴西路199号,建于1924年,占地面积约21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13平方米,属英国式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L”形,正立面为矩形门洞,上建三坡瓦顶。

一、二层间有檐状层间线。建筑采用矩形门窗,纹绳纹窗间柱;白色山墙露红色木构架,清水红砖墙面;陡坡红瓦屋面,有单坡或棚式老虎窗。建筑原为英商有利银行大班住宅。有利银行的总行设在伦敦,1854年在上海开设代理处,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之一。现为民居。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