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以继日攀登癌症领域珠峰

2017-05-21信息快讯网

 

夜以继日攀登癌症领域珠峰-信息快讯网

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p53,癌症领域的珠峰,这个抗肿瘤蛋白是科学家前赴后继38年、至今未被攻克的治疗靶点,也是一个如果研发成功,受益人群数将超过所有靶向药物受益人群总和的治疗靶点,还是一个能让全球一半以上癌症患者受益的治疗靶点。

中国年轻科学家卢敏和p53紧紧绑在一起。作别哈佛、牛津,2015年初他全职回国,组建起瑞金医院“p53转化医学研究团队”。眼下,他正领衔团队围绕p53“全链条式创新”攻坚癌症。

将基因突变的“致癌恶魔”驯化成“治癌天使”

每周7天、每天十四五个小时,这是卢敏团队的工作常态,堪称实验室里的一群疯子。争分夺秒,因为他们在与病魔抢时间。

AML是我国四大类白血病中患病人数最多、最致命的一类白血病,这其中,AML患者如果体内检测到p53基因突变,则是不幸中的最不幸。通俗地解释,p53本是“治癌天使”,但当它发生基因突变后,就变成“致癌恶魔”。

卢敏从我国科学家利用“改邪归正”斗争策略治愈APL白血病这一临床奇迹中获得启发,提出将基因突变的p53这一“致癌恶魔”驯化成“治癌天使”的治疗策略。在瑞金医院,他创建起“p53转化医学团队”。在如大海捞针般筛选了几十万个抗肿瘤化合物后,他们找到了能恢复突变型p53抗肿瘤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如能通过之后的临床试验,这将是靶向药物问世来最重大的发现,受益人群将超过市场上所有靶向药物受益人群总和。

中科院院士陈竺将这个团队研发的、能让p53突变后“改邪归正”的预临床药物命名为“大熊猫”(PANDAS),一个有望改变世界医学史的中国发现。

就在布局“大熊猫”全球专利的同时,卢敏同步启动现有临床药物新型适应症临床试验。他说,“文章、专利可以晚几年公布,救治病人一刻也不能等”。卢敏已联合上海多家医院,在MDS、AML(两类白血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患者(p53基因突变者)里开展临床试验,结果前所未有———几乎所有患者在用药后癌细胞完全消失!

拿到一把钥匙,探索癌症更深层的秘密

生于1982年的卢敏是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典型优等生。从浙江大学毕业后,24岁的他作为哈佛医学院博士全额奖学金获得者赴美,毕业后成为牛津大学路德维格癌症研究所首位中国籍员工。

在牛津时,卢敏开始了与p53的“初恋”。黑色素瘤是公认的最难治愈的癌症,在与医生广泛交流和对大量患者样品的观察中,卢敏发现,如果患者的黑色素瘤细胞发生转移,p53抑制蛋白iASPP会出现在癌细胞的细胞核。他将该发现公布于《癌细胞》,这在全球首次揭示了p53未发生突变、但是其促凋亡功能特异性消失的机理,提供了转移性肿瘤的治疗靶点,对癌症转移患者有重大治疗指导意义。观察到转移性肿瘤潜在治疗靶点,等于拿到一把钥匙,卢敏要拿着它去探索癌症更深层的秘密。在实验室奋战500多个日夜后,他在iASPP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核定位信号,取名“雷达密码”。这是科学界32年来再次发现的广谱性核定位信号,破坏“雷达密码”,就可能拯救癌细胞转移患者。卢敏将该突破性发现发表在生物学领域第一期刊《细胞》上,后者给出极高评价:“卢的研究提高了本领域的研究层次”。

推进成果转化,征服最后一块拼图

30岁出头的卢敏选择了回国,成为2015年我国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青年“千人计划”667名入选者中医学领域唯一中国籍入选者。加盟上海瑞金医院,卢敏立刻投入新征程———征服转化医学“患者治疗”这最后一块拼图。“只有将这些成功转化到患者身上,才是捉到老鼠的好猫。”卢敏说。

在上海,卢敏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野生型p53功能促进小分子化合物。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得p53凋亡功能选择性诱导化合物,可阻止“雷达密码”,并提升野生型p53抗肿瘤功能,这大幅度提高了转移性癌症的临床化疗效果。

该化合物已获WIPO全球知识产权,在美国通过临床前试验,并于2015年在美国专利局公布。至此,卢敏即将走完“临床观察-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的转化医学全链条。他将这一链条式创新总结成系统性理论———癌症“STRaND理论”,获得国际广泛关注。

去年,卢敏将该理论发表于《自然综述·细胞分子生物学》,该杂志同期介绍了卢敏在瑞金医院领衔的p53转化医学团队。这支最大年龄不超过35岁的10人团队,近年发表了五篇高于30分影响因子的科学论文,如此高的科研产出,实属罕见。现在,卢敏的团队承接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作为科技部首席科学家,卢敏还牵头组建了以三位“青年千人”为核心的30人规模的p53攻坚队伍,致力于实现“大熊猫”的临床应用。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