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数字原住民”单纯说教

2017-07-11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张鹏

“10到25岁的青少年所处阶段被称为青春期,这个概念,早在400年前就有了。如今,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们开始思考,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否也要创新。”昨天,在沪举行的“‘建设生命意义互助社区’———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新西兰教育家大卫·理查德森的一席话引起热议。在与会专家学者们看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既要“保守”,也应“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其规律可循,而面对所思所想正在发生变化的“数字原住民”一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也要跟随时代不断创新。

“试想一下,2037年时,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会变成什么样?”亚洲人才育成协会会长、日本专家鹫见典晓给出一些蓝图———比如家里有机器人为你烧菜做饭、打扫房间;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家庭的方方面面;汽车都变成了自动驾驶;许多公司都是联合办公,学习和办公的场所将与全世界连接在一起……他说,其实现在的青少年都已经感受到了这些正在发生着的变化,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告知成年人这种变化正在逐步到来,而成年人却总是凭借自己的社会经验打击青少年的自信心,这也是日本家庭关系不够融洽的原因之一。

美国社会学教授克里斯说,现在的青少年都是“数字原住民”,他们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使用新技术是他们的第二天性。“这样的青少年将会如何影响社会发展? 他们的社交教育要如何进行?”克里斯分析,如今的互联网社群分为半私有社群和公共社群。前者指的是一些社交平台,在此类平台上,青少年分享的生活大致与日常真实生活相关,其中九成以上的朋友也来自于真实生活;而公开社群则包含微博以及各类电子游戏平台,这样的社群大多聚集的是陌生人,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交集,用户关系也是随机生成。

克里斯表示,这两种网络社群对于青少年成长、尤其是思想上的影响,是美国学者们尤为关注的话题。他举例说,例如在半私有社群中,青少年萌发出了“策划”的意识,比如自拍出的照片如何通过图片软件进行美化,分享的时候如何设置分组,以便向合适的人群展示出自己想要展示的形象。

以色列青少年教育作家沙拉用自己的故事表明,家庭是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的重要阵地,好的家庭教育能培养孩子最好的品格。时间倒退到1961年,11岁的沙拉在草地里发现一只毛毛虫,这令她感慨不已———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生物,如果把它捉住养在瓶子里岂不是更好? 但沙拉没想到,这个设想被毛毛虫身上的刺打破了,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让父亲用针把手上的刺挑出来。在严肃的父亲那里,沙拉学到了敬畏生命的第一课。她至今仍然深刻地记得,父亲说:“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事情,但你并非全部都能拥有。毛毛虫伤害了你,这是一个警告,这让你学会如何尊重他人、敬畏生命。”

鹫见典晓对于眼下日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抱有忧虑。他介绍说,一项针对日本、韩国、中国和美国四国青少年的调研显示,在家庭亲子关系、是否尊敬父母、是否认为自己的国家前途一片光明以及对未来具有明确目标等调研项目上,日本青少年给出的评分最低。在鹫见典晓看来,这与日本的家庭教育方式息息相关,“现在日本有许多家长是‘怪兽父母’,他们时常抱怨学校教育,对孩子的生活干预过多,对于培养出优秀的后代没有自信。”

实际上,鹫见典晓认为,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家长应该对青少年时刻保持微笑,称赞他们与众不同。“应该相信年轻人,给他们自信,并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关系。这样会促进青少年大脑不断发育,形成良性循环。”

上海杨浦区学习办主任、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顾登妹表示,学校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进行系统教育,而社区是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形式更加多样鲜活。从去年起,杨浦区在12个街道 (镇) 开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家庭教育服务平台“一点学堂”,开设家庭亲子教育互动学堂。在顾登妹看来,这种亲子互动的教育方式,能让家庭成员之间增进了解,促进家庭关系和谐。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