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动植物园“夜趣”十足

2017-08-06信息快讯网

蛞蝓取食蘑菇,萤火虫星星点点自带绿光起舞,昼伏夜出的中华大蟾蜍在草丛捉食蜗牛,含羞草收起叶片,睡莲闭上花苞温柔“入眠”,散发着浓香的晚饭花越夜越舒展……你知道吗,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草丛里、大树上、树林间、池塘里,一些夜行性动物和夜间活跃的植物才刚刚开始它们的“夜生活”。

今年夏季,上海各大植物园和动物园的夜游科普项目火爆,几乎所有名额一挂出即被“秒抢”。参加的孩子中最小的只有4岁,大的已上初中。陪同的家长们也很兴奋,对自然充满好奇。

在酷暑燥热逐渐消退的晚间,带孩子到动植物园观察认识自然生物正逐渐成为申城家庭过暑假的“必选项”。这些夜间自然导赏、科普活动也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建立完善自然观的平台。

地毯式搜寻自然界的“夜班族”

7月15日晚上7点,上海植物园植物大楼报告厅座无虚席,都是来参加“暗访夜精灵”夏夜自然观察活动的亲子家庭。植物园科普人员郭江莉正给孩子和家长讲解那些“上夜班”的动植物:“地球上一半以上的动物是夜行性或在夜间具有敏捷行动力的。它们有些是为了躲避白天的高温;有些是为了躲避捕食者,并捕捉自己的猎物;有些是因为白天的竞争太激烈,为了生存而选择晚上行动。”

孩子们听得仔细,时而好奇地问“动物晚上看得见吗”“不怕被吃掉吗”“它们跑得快吗”,郭江莉耐心解释:“夜行性动物几乎都有良好的夜视能力,以及敏锐的嗅觉、听觉和其他感觉。作为捕食者,它们行动很安静,而为了不被捕食,行动也很迅速。”

接下来的重头戏最让孩子兴奋———到夜间的园林里探寻观察。科普老师和自然导赏志愿者带着孩子和家长按不同路线进行地毯式探寻,观察分析在夜间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和夜间活跃的动物,分析它们的活动、行为和特征等。

上海植物园经营策划科科长赵莺莺介绍,夜间寻访路线都是专门设计的,组合树林、池塘、道路、灌木丛等不同生境,让小朋友看到尽可能多的夜间活跃生物,“每次大概能碰上50多种大小动物”。

让孩子从不同侧面亲近动物

上海动物园科教馆,晚间闭园后也是一派热闹。在园方举办的“动物奇妙夜”活动上,科普老师及自然导赏志愿者给22名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介绍园里的龟、蛇及蜥蜴等小动物,讲解它们的来源和生活习性等知识。随后,带孩子和家长去静静地观察夜幕中动物们的“夜生活”,学习爱护动物的知识。

“巴西龟是一种危险的外来入侵物种,千万不能随便放生,它会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当然,如果正在养,也不要轻易弃养,可以送到动物园来。”科普老师程翊欣对小朋友们循循教导。一圈下来,孩子们见到了貉、果子狸、猫头鹰、蝙蝠等白天躲在树林或饲养室深处的动物,背后的故事也让他们从不同侧面认识、亲近动物。

上海野生动物园今年也举办了“夜游野生动物园”的夜间探营活动。科普讲解员带着小朋友和家长游赏夜间动物园,认识夜间活跃的小动物们。在共青森林公园,今年的“森林科学营地”活动已办到第三届,多场“夜森林探秘”活动带着孩子进入夜晚的森林,近距离观察童话般的萤火虫、“神出鬼没”的少棘蜈蚣、“耀武扬威”的巨锯锹甲等等。辰山植物园的“辰山奇妙夜”暑期夏令营同样火爆,孩子们夜探植物温室,在一万多种植物和大量小动物的自然世界里观察月光下的生物。

夜游项目扩容,走进社区和学校

上海植物园的“暗访夜精灵”今年已是第九届,约有2400个亲子家庭4000余人参加,数量比去年翻倍。从去年起,“暗访夜精灵”已走出植物园,推出“社区版”———植物园科普专家和自然导赏志愿者到徐汇、静安、黄浦和浦东等区的多个社区,带小朋友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探寻夜间生物。今年,“社区版”还在继续,“学校版”又将推出。赵莺莺介绍,所有夜间游赏名额一推出就被“秒杀”。记者了解到,其他公园的夜游项目也同样深受市民欢迎。

一位参加的家长说:“孩子很喜欢小动物,但书本是‘平’的,视频里的又不能亲近。有科普老师带着去认识,现场听讲解,效果肯定不一样。小家伙今晚最想认识刺猬,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回到自然界,他很兴奋。”这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让孩子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近距离亲近自然。这也是夜游活动持续“升温”的主要原因。

IT白领季宇超在很多公园绿地和农场做自然导赏志愿者,他说:“夜游导赏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建立孩子的自然观。孩子观察和现场讨论后,对动植物的印象和感情都会更深刻。”

不仅是孩子兴奋,家长也很“欢快”。季宇超说:“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是‘70后’‘80后’,他们也很喜欢接触大自然。”很多时候,孩子们兴奋地又跑又叫,倒是家长们一路围着季宇超问东问西,和孩子一样好奇。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