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街道144户居民告别手拎马桶

2017-08-08信息快讯网

 

静安寺街道144户居民告别手拎马桶-信息快讯网

左图:赵秋芳家终于有了崭新漂亮的卫生间,还用上了抽水马桶、电热水器和洗衣机,老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袁婧摄

■静安寺街道根据居民区具体情况,以1平方米马桶入户为核心、楼内建设合用卫生间为辅助、弄内建设公用卫生间为补充三种方案,解决居民如厕难问题

■本报记者 祝越 见习记者 汪荔诚

昨天上午,随着常熟路边小倒口的拆除,静安区静安寺街道辖区内最后144户居民正式告别使用手拎马桶的生活。

住在市中心,如厕却是难题

静安寺街道位于上海市中心,高端商务楼鳞次栉比。但这里老房子也多,居民住宅大都是六七十年前的新式里弄、花园洋房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建成的老式高层,甚至有房龄百年的老住宅。老房子虽然有着特有的美和魅力,但也有其特有的难处和痛点。

去年年底,经过排查摸底发现,静安寺街道还有144户居民日常使用手拎马桶,分布在海园、景华、愚谷村、百乐等八个居民区的角角落落。这些存量手拎马桶,都是以前旧改留下的“硬骨头”,缺乏建设空间、房屋结构不佳,甚至管道排布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街道的“梦想改造家”。

赵秋芳家此次成为144户受益家庭之一。三代同堂的赵阿姨在景华居民区住了34年,三代人蜗居在一套12平方米的屋子内,用她的话说,“吃喝拉撒睡都有困难”。如厕成了家里最尴尬的时刻,家人只能在便盆中方便,然后拿到马路上的小倒口倾倒。赵阿姨一家也曾想过安装抽水马桶,无奈房间面积不大,一家四口居住已感局促,只得作罢。

面对重重困难,居民区干部细致地摸排走访,根据居民区如厕难情况形成“一户一表”。同时,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一线勘测,最终确定解决方案。

沟通社区单位,破解如厕难

在赵秋芳家附近排摸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弄堂一墙之隔的地方,是街道社区单位金威物业的闲置场地。在工作人员的积极沟通下,金威物业欣然同意将闲置场地划出一块,用于建设卫生间。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小区自治共治理事会多次召开协调会,听取居民意见。

依照卫生间最低面积标准,结合现场情况,工作人员制定了相应计划,迅速投入施工。很快,赵秋芳家迎来了一座崭新漂亮的卫生间———鹅黄色的瓷砖、崭新的马桶……这个方便实用的卫生间将由赵秋芳全家和其他三户家庭“共享”。

事实上,144户家庭的情况各有不同。根据不同居民区的具体情况,街道会同房管局、置业集团等进行再梳理,以1平方米马桶入户为核心、楼内建设合用卫生间为辅助、弄内建设公用卫生间为补充三种方案,解决居民如厕难问题。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叶智坚介绍,通过居民腾出自有空间建设1平方米马桶间的方式,最终有100户居民家实现了入户独用改造。

签下协议书,共同维护环境

在自治共治理事会的协调下,赵秋芳和其他几户受益居民达成使用及日后维护协议,并明确了责任意识。协议书签订之后,受益居民纷纷主动募集自治共治金,用于以后的设施维护和楼组建设。

对于2平方米的“共享厕所”,四户家庭协商确定使用分配方案,还在里面安装了洗衣机和淋浴龙头,原本困难的洗衣、淋浴问题也迎刃而解。

景华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张寒韵说,在充分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之后,自治自管营造美丽家园成了更多居民共同的目标。“小区环境变了,更多居民参与到了小区的自治工作之中。”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