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们出国读个书,究竟要花多少钱?

2017-08-15信息快讯网

接下来,你将看到一篇,充满人民币味道的文章。

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这样的标题,在这个燥热的夏天实在是让本就焦虑的中国父母扎心。不管是不是变相炫富,反正账单是列得挺清楚:

暑期补习英语、奥数、作文(6000)

请阿姨(5000)

学钢琴(2000)

学游泳(2000)

美国游学(20000)

而在这3万块都撑不起的暑假其中,最大的一项开支,美国游学,10天,就要花费2万块人民币,平均一天2000块,大约是国内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是花钱如流水本水了。

徐志摩们出国读个书,究竟要花多少钱?-信息快讯网

别着急,这还只是游学,如果换做留学呢?以美国为例,研究生学费、生活费,加上医疗、保险等开支,除开担保金,美国每年的留学花销起价40万。也是不小的数目了。

不过,也别抱怨现在当爹妈的辛苦,事实上,出国留学从100年前开始兴起,就不是一个便宜的事。

1、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男主方鸿渐受父母之命,高中时就与一周姓女子订婚,上大学后受开明思想影响,想退婚,被父亲大骂一通。谁知毕业前,未婚妻因病去世。时任银行总经理的准老丈人周先生,就把陪嫁款与方家的聘金和利息共计“二万元的款子,折合外汇一千三百镑”,给方鸿渐做了留学费用。

徐志摩们出国读个书,究竟要花多少钱?-信息快讯网

只是方鸿渐在海外“四年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读书不争气,整日游乐泡妞,并没有好好读书拿个学位,第四年春时只有剩四百英镑。临到毕业,他觉得回家不好跟父亲和老丈人交代,干脆花四十美金买了个假冒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证书。

来计算一下方鸿渐老师当时的留学开销,小说中他第四年春时还剩四百英镑,那么四年的开销一共是900英镑,折合银元约1万4。据分析,20年代初一个4口人的劳动家庭,每年伙食费大约需要银元132,每月11圆就可以维持“小康水平”。1万4对于一个小康家庭来说都可以说是天价,何况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百姓生活条件,都处于“小康水平”以下。

再来算算这笔钱,放在现在如何。从1914年起,民国社会上开始广泛流通起银元“袁大头”,后来通行的民国货币,币值也差不多跟银元同价。以当时的米价计算,上世纪20年代以前,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元,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块袁大头可以买到将近30斤大米。

考虑到一战后,通货膨胀物价猛涨,《围城》的背景刚好发生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根据现在平均5元人民币1公斤的米价来折算,那么当时的1银元,大约相当于现在80元人民币。

徐志摩们出国读个书,究竟要花多少钱?-信息快讯网

所以方鸿渐在欧洲四年的总开销,在现在折合成人民币是112万,平均每年学费生活费就需要28万。别说当年的物价水平还很低,这笔费用就是放在今天也不是个小数,很多家庭都承担不起。

如果说方鸿渐是虚构的小说人物,那就来看看塑造这个人物的钱钟书老师。钱钟书是1935年考取的庚款留英,属于官费留学。

2、

当时出国留学,分为官费和自费两种。

自费的门槛很高,但又很低。门槛低是因为,当时出国不用护照,也不用上交繁复的材料、认证,如果你要去日本,甚至连签证都免了,填个表,第二天就批准了。然而门槛高就高在,家里没钱,想都别想。季羡林老师就说过,只有“富商、大贾、高官、显宦的子女”才能办到。所以你看自费留学的徐志摩、邵洵美们,都是家里开工厂、办公司、开当铺、有田有地,还入了别家股份的。说白了,民国的自费留学,不仅要拼智力,还得拼爹,实在拼不了爹的,像方鸿渐一样,拼老丈人也行。

而另外一种官费的,就难了。要么你革命有功,政府奖励你去留学。要么你就考取庚子赔款去留学,政府负担你的学费,和一定程度的生活费。

两者都是人才中佼佼者,这个竞争很大,整个中国就选取那么几十个人,考试通过的都是“人尖”。比如梁实秋1923年同时期赴美留学的同学中,就有梁思成、吴文藻、顾毓琇、吴景超、王化成、孙立人、闻一多、潘光旦等。基本都是学霸考霸本人了。

你最好先是接受了新式教育,还得是有留学意识的。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能接受到新式教育的,几乎就是家庭条件较好的,金字塔顶端那批的人了。而在旧文化普及,新文化刚刚萌生的20世纪初,有意识出国留学的,也绝大多数都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

徐志摩们出国读个书,究竟要花多少钱?-信息快讯网

这样一来,就筛选开了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二三十年代的国内学校,公立的学费大概是20-50元一年,折合现在人民币是1600元起,有的私立学校、教会学校更贵,一年光是学费就要花100元以上,比现在的一二本大学学费还贵。家里没点资本,还真培养不起这样的小孩。

在晚清到民国期间,稍微寒门出生且出国留过洋的,有名的大概就只有吴宓和季羡林了。况且吴宓还是读过“留学预备班”的清华学校的。

3、

钱钟书1935年去的英国牛津大学,当时官费留英庚款资助的标准是:“服装费20英镑,交通费80英镑,每月学杂费及生活补贴24英镑”,这在当时是非常优裕的条件。

上世纪20年代后,1英镑大约能兑换当时5美金,相当于现在68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当年的钱钟书在英国,每个月就能收到政府补助学费加生活费16320元人民币,年收入接近20万,跟整天在欧洲潇洒享乐的方鸿渐差不了多少,相当小资了。所以他不但把太太杨绛也带了过去,两人还租了一个临近花园的大房间,每天由房东提供三餐和下午茶,连卫生都由房东包了。

徐志摩们出国读个书,究竟要花多少钱?-信息快讯网

钱钟书与杨绛先生在英国

可能就是由于官费资助充裕,考上官费留学的留学生们,不少都携家带口。比如去了哈佛的林语堂,以及考上伦敦大学的刘半农。但是把一人的经费用作一家两口,甚至一家三口的生活费,还是有点冒险。比如万一生个病,或是官费没有按时寄来,没有周转的资金,那就尴尬了。家庭条件富裕的林语堂,就曾因为妻子在国外生病,向胡适借过钱。

再对比一下寒门弟子季羡林老师的交换开支。季羡林家境贫寒,本来是没有机会留学的,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所以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就去了中学任教。幸运的是,清华当时跟德国的学校组织了一个交换合作,季羡林因为德语四年全优,报名后就被通过了。这种交换生,路费、制装费自己出,食宿费是相互付给——中国每月提供30块大洋,德国是每月120马克。

徐志摩们出国读个书,究竟要花多少钱?-信息快讯网

要知道钱钟书的官费赴欧,路费都花了80英镑,680大洋,相当于现在5万4千块啊,这些钱全得自己出,心疼一下季羡林老师。还有他的食宿费用补贴,每月大洋30块,德国马克120。1935年1块德国马克大约能换0.4美金,所以算下来,季羡林老师的月补助是110块大洋,折合人民币9000块不到。比起钱钟书的“月薪”1万6,可以说是十分拮据了。在季老师后来的留学回忆录里也说,这个费用只够勉强支付食宿费用。

4、

当然,如果上世纪初期的你没办法参加官费,又难以负担自费开支,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你顺利出国留学,就是学蔡元培老师一样,半工半读。

蔡元培老师出国时间虽然早,但他出国时却已经是个“大龄学生”了。37岁才听说北京有“公派”留学的机会,赶去之后发现这个计划打了水漂。

徐志摩们出国读个书,究竟要花多少钱?-信息快讯网

不过社会如蔡老师,人野路子多。他动用自己人脉网联系上了当时我国驻德国公使孙宝琦,跟他提了个条件,申请随使团同前往德国,在使馆兼任“半职”差事,半日在柏林大学听课。蔡老师是谁,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如此大腿(腕),谁舍得拒绝。于是孙宝琦就代表公使馆答应了蔡老师,每月赞助其白银30两,合42银元,勉强能支付他在德国的食宿费用。

1907年,蔡元培正式奔赴德国柏林留学。为了解决学杂费的问题,随后开始兼职。蔡元培通过同乡挚友张元济先生提前跟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特约他在欧洲为该馆著文或编译,按照千字3银元(翻译)和5银元(著述)的标准,每月得稿酬100银元。一部分稿酬汇到德国给他,一部分交国内妻儿作为家用。

作为中国留学生半工半读第一人,蔡元培老师的精力之旺盛,在他留学德国的四年间,又要读书,又要撰稿,还要兼任唐绍仪4个侄子的中文教师。再后来欧美游学考察,整个留洋期间,蔡老师著述不辍,1910年商务印书馆汇给他1621德国马克,合900银元,支付蔡夫人250银元,还有结余。到他临近回国的时候,稿酬还翻了一倍,“每天以一半时间编著1000字,每月3万字可得200银元,即千字7银元。”

“月薪”200银元,折合现在人民币接近2万,除开学费的话,就算在现代,这个收入甚至足以支撑一个留学生在国外一线城市的生活。比起刚去康奈尔的胡适,天天打麻将,蔡元培简直就是勤学励志楷模。

徐志摩们出国读个书,究竟要花多少钱?-信息快讯网

蔡元培在哥伦比亚大学

所以民国时要想出去留学,虽然手续比现在简单,但真想在国外毫无牵挂求学生活,比现在难多了。要么牛B到能考官费,那么家财万贯拼爹,要么就像蔡元培一样有路子、能折腾。

现在的出国留学,虽然早已不是富人圈子的专属,只要资金充足,大洋东西岸随你选。但别忘了,前提依然是需要资金充足。

说到底,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在决定留学这件事上,唯一不变的,还是钱。要知道,若是想跟钱钟书老师一样,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如吃零食一般优哉游哉地啃书。这背后,全是一沓沓人民币换来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