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买画时,须警惕“公益误伤”

2017-08-30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徐晶卉

又一个公益项目刷遍了朋友圈。

昨天早上开始,一个名为“小朋友画廊”的公益活动引发朋友圈“一元购画”公益浪潮,短短30分钟就增加了100万人捐款;到下午两点半,1500万元筹款目标就已完成,捐赠者达到581.49万人次。在众人“共筹”一元捐的支持声中,质疑的声音也不断出现,大量质疑点集中在困难群体的授权、营销问题、善款去向与用途等方面。“满屏都在买画,是不是疯了? 一般而言,如此炽热,必有问题。”有网友这样写。

“一元购画”是一个优秀的公益活动,但它火爆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反思:公益的能量在互联网平台上被快速放大的背景下,公益活动本身是否足够透明、足够让人信服至关重要,而公益与营销的“跷跷板”如何平衡,也是互联网公益时代的新挑战。

一幅画就是一个弱势个体的故事

“飘忽摇曳的光影在波光里,也如同在梦中,这是如诗的画面。”34岁的晓琴是一位精神障碍患者,她把这难言的风景,用画笔说给你听;

“大海是一个大海,也是一千个大海。”22岁的作者捷麟这样写,这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严冬中的生命依然充满了活力……

看到这样的画和留言,你会被感动吗?昨天上午,一个名为“小朋友画廊”的“一元捐画”活动刷爆朋友圈。记者看到,此次公益活动的“小朋友画廊”里共包括36幅画作,这些画作均出自自闭症患者、脑瘫患者、精神障碍患者、智力障碍患者等群体。每幅画作底部都附有作者的名字、年龄和画作介绍。如果对某一幅小朋友的画感兴趣,可以点击“一元购画”,为小朋友捐出一元或自定义捐赠金额,并可以将留言通过朋友圈进行展示。

“感觉半个朋友圈都在买画。”网友陈如梦说,一幅画就是一个弱势个体的故事,他也花一元购买了捷麟的作品《冬之蕴含》。根据腾讯公益的数据显示,下午两点半,页面已提示:“项目已筹满。”

另一种声音:项目是否透明、合规

“小朋友画廊”迅速成为了“现象级公益事件”,质疑的声音也随之出现。有网友爆料:“我认识的苗世明每次也就给孩子们买点画笔,利用这些孩子和家长没有版权意识,肆意办展览制作衍生品销售,完全没有给这些孩子们带来真正的改变。”

苗世明是“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创始人,“WABC无障碍艺途”正是此次与腾讯公益合作的线下慈善机构。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公益的透明性、画作授权上。苗世明回应:已经得到作者同意并获得授权,相关捐款将用于项目本身,并没有“分成”和“投资商”的说法,“此次筹得的款项都将用于WABC各城市艺术中心的艺术疗愈课程以及开展社会融合活动。”腾讯公益官方回应:善款将用于帮助患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等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不存在“分成”;善款使用情况将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定期公示,接受所有公众的监督和询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量买画的“捐款人”都是冲着腾讯公益这个平台的信用背书而来。有公益人士认为,腾讯公益的透明性与公正性在此次事件中起着相当大的助推作用,“‘一元捐画’可能是一个孤立事件,但当互联网有能力把单一公益事件迅速放大的时候,公益项目的透明性和合规性就显得相当重要———任何小小的、甚至是善意的谎言都有可能误伤公益,打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公益新秩序。”

如何把控公益与营销之间的平衡

就像任何一次现象级话题被炒热后会反转一样,“小朋友画廊”的火爆引发特殊教育业内人士的反感。特教老师“李老西”谈及这些“浪漫画作”时指出,“自闭症儿童的精细能力根本不足以完成这样的作品。这些作品一般都是家长和老师代笔完成大部分,他们最后涂个一两下完事。其他手工作品也是一样,基本相当于用自闭症的名头给这个作品签个名罢了。”

“李老西”昨天在回应“小朋友画廊”事件时指出:“我很难相信这是自闭症孩子的作品,你们觉得美到不行,我觉得假到爆炸。”他还说,“我特别讨厌别人拿‘自闭症’来做营销。”

这就陷入了一个“公益伦理困境”,因为“浪漫化”正是用来博取公众眼球的一大杀手锏。IT知名分析师阳淼认为,适度浪漫化的确会倍增传播效果,这对公益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严谨的公益机构一般也不会把残酷而苍白的现状全部披露出来,但这种“浪漫化”有时候会过度,再加上营销诱导,很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

任何高于行业基础的流量,最终都可能成为杀死行业本身的那把尖刀。有分析人士认为,“小朋友画廊”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与营销之间的平衡如何把控,需要引起重视与思考。否则,流量加持很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