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终于能穿回彩衣了

2017-09-01信息快讯网

 

秦俑终于能穿回彩衣了-信息快讯网

现场展出的正在修复中的彩绘兵马俑。图/视觉中国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121件(组)先秦至元代的陶质彩绘文物8月30日亮相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由秦陵博物院联合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单位策划的“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一批陶质彩绘文物的保护研究成果,使观众切身感受文物从“支离破碎”到“完好如初”、从“斑驳残迹”到“色彩斑斓”的全过程。该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

2005年10月,作为国家文物局首批设立的重点科研基地之一,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秦陵博物院正式成立。12年来,为保留住兵马俑等彩绘文物的色彩,该基地建立完善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科学体系,成立了7个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开展攻关并取得突破,有效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陶质彩绘文物。

陶质彩绘文物的彩绘部分,是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集中体现。但由于自然风化、生物侵蚀、环境污染等原因,文物出土后,原有的平衡环境被打破,温湿度的变化、光线及空气质量等,都影响彩绘文物的保存,特别是漆底层的快速失水,会导致漆层卷曲、起翘连带彩绘层起翘而脱落。

“为秦俑穿回彩衣,让出土的秦俑能保留原来的色彩,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秦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说,秦俑博物馆 (秦陵博物院前身) 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合作开展的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秦俑一出土,文保专家便会立刻对彩绘表面添加防皱剂和加固剂,最大程度地保留秦俑出土时的色彩;为了防止色彩氧化,在给秦俑涂完药水后会立刻包上具有保湿、防尘功能的保鲜膜,让秦俑身上的药剂持续发挥功效,保留下色彩。

经过多年攻关,秦陵博物院和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相继在脆弱遗迹的提取材料及技术、粘接材料、修复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其中,“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使考古发掘现场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获得国家“十二五”文物保护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2016年度国家文物局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通过显微拉曼和偏光显微分析手段,从23处战国至汉代遗址的40件文物样品中,检测到了中国古代人工合成颜料“中国蓝”和“中国紫”。研究显示,“中国紫”起源于春秋时期,“中国蓝”起源于战国中期。“中国紫”和“中国蓝”是古代工匠早在2000多年前就人工合成的无机化学物质,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古代科技发展的明证。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颜料史、丰富古代颜料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专家表示,这种蓝紫色颜料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已知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最早使用它们的实物。

(本报西安8月31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