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因父母管玩手机离家3天 曾十几次离家出走
孩子是否应该玩手机、家长应该如何管理孩子玩手机,这两个问题似乎逐渐成为当代孩子与家长最主要的矛盾。近日,一名高中生便因此离家出走,幸亏遇到很多好心人,最终跟随父母回家了。可是他们之间的分歧依然存在,而这个家庭也绝不是个例。
图书馆外躺着一名男孩
7日早上6点半左右,长春市民申先生如往常一样来到吉林省图书馆门前等待开门。此时,门口已经有不少市民在等候,一名黑衣男孩引起了他的注意。男孩蜷缩着身子躺在地上,入秋以后天气渐凉,男孩仅穿着长袖和长裤,身型显得十分单薄,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自9月3日以来,申先生和朋友曾多次看到这名男孩一大早守在图书馆门口,清晨6点半本不应该是男孩出现的时间。申先生和朋友心中有着同样的疑惑,男孩很有可能是离家出走,在无家可归的情况下选择图书馆门口过夜。
在听说男孩可能是离家出走后,图书馆安保部门的张主任通知了其他工作人员看住男孩,并让一名工作人员卸下随身携带的设备,与新文化记者一同靠近男孩确认情况,“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别引起他的反感。”
一番商量后,安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在附近警戒,由新文化记者接近男孩。
离家出走3天兜里只剩3元
在沟通中,男孩一开始显得很谨慎。“我没事啊。”“我在上高中,请假了。”“没离家出走啊,我爸妈知道我在哪。”诸如此类的搪塞,他始终挂在嘴边,眼睛不离电脑,然而他内心的防线却被一袋面包和一瓶牛奶轻松击溃,“谢谢,太谢谢你了。”
男孩今年15岁,是某高中高一的学生。9月3日晚上10点左右,他与父母发生矛盾后离家出走,矛盾的核心便是手机。长期以来,他对网络小说、手机游戏情有独钟,除了正常上学之外手机占据了他剩余的所有时间。当晚,他的父母要求没收手机,在争吵后他选择离家出走。“我父母明明答应我可以在休息日玩手机,但他们食言了。而且,如果我把手机给他们了,可能我就再也用不了了。”
从离家出走到被好心人发现,男孩独自“生存”了三天四夜。出门时,他身上只有四十多元钱,早上8点之前准时赶到图书馆,下午5点左右在外面闲逛,晚上9点左右到家附近的网吧睡一宿,这便是他的一天。“这几天我基本只吃面包,因为开始的几天我吃了一次酸辣粉,就快没钱了。”
截至被好心人发现时,他的兜里只剩3元钱了。
第一次沟通 父母拒绝孩子回家
母亲这样说:“让他在外面吃点苦也许他才能明白”
经过劝说,男孩同意打电话给母亲承认错误,并称这是一个“台阶”。尽管男孩第一句是“妈妈我错了”,但随着一阵沉默与电话中的啜泣声,男孩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你的意思是不希望我回家呗?”再次一阵沉默,男孩挂断了电话。
原来,男孩并不是第一次离家出走,从初一开始至今已经有十几次了。在母亲看来,“离家出走”似乎成为了一种方式,或者是一种威胁。“这孩子学习不认真,经常晚上玩手机到半夜,结果第二天状态非常不好,所以我才决定没收他的手机。他离家出走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有时候一跟家里闹矛盾就离家出走。”
母亲称,开始的时候家长会着急地寻找,随着次数越来越多家长发现,单纯的找回孩子并没有任何作用。“这次我必须让他交出手机。他现在根本没认识到错误,还是坚持不交手机,所以我觉得让他在外面吃点苦也许他才能明白。”提起以往的经历,母亲的声音愈发哽咽,作为一名母亲,她的心凉透了。
父亲这样说:“孩子真正想通了再回家”
中午,孩子的父亲带着额头的汗珠赶到了图书馆。现场没有拥抱,也没有哭泣。父亲说必须先跟孩子谈谈。“我不知道孩子现在是什么状态,如果还是没有认识到错误,我不能带他回家。手机放在他手里,他不可能不玩,这我心里有数。”
父子肩并肩的背影仅离开图书馆不足100米的位置便分开了,两人站在相距约3米的位置僵持住了。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结局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12点左右,孩子的父亲称与孩子谈崩了。“这孩子还是坚持不把手机给我们,也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所以我和孩子的妈妈决定就让他继续在外面呆着吧。等什么时候孩子真正想通了再回家,要不然以后还会这样。”父亲说得很果断,但语气中仍透露着无奈。男孩又回到了图书馆。
再次沟通 男孩回家,问题仍在
下午2点左右,新文化记者再次返回图书馆。再次交谈,男孩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上交手机是不可能的。事情似乎陷入了死胡同……
随后,新文化记者将男孩带回了报社,并通知了他的父母。新文化记者与双方多次沟通后,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对此,男孩与家长均表示赞同。
记者:让你的家长买一个盒子,把手机放到里面。盒子不放在你父母的房间,就放大厅,等你什么时候成绩考到班级前十名了,再用手机可以吗?
男孩:可以。
记者:那咱们做一个约定,我会给你邮寄一份报纸,等你完成你的诺言后,把报纸再还给我。
男孩:行,我一定会尽快给你寄回报纸的。晚上7点左右,男孩随同父母离开了报社。一家三口的背影虽然温馨,但核心问题并没有解决,他们仅是暂时形成一种契约关系。
■男孩自述
他是这样“爱”上手机的
“初中时候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机,甚至有的人有两部,而我只有一部带键盘的。”这样的情况让他在班级里显得有些另类,也因此受到了别样的目光。男孩无法确定自己当时是否受到了排挤,但却能明显感觉到,他与同学是两个世界的人。
“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聊一些游戏、电影、音乐之类的,可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他说,自身的性格内向加之外界的影响,他逐渐脱离了群体,再加上情感萌动的年纪却遇到了触不可及的人,他变得愈发自卑。“对那个女生只是有点好感,有时会偷偷看她,但我知道我们的差距。她什么都好,可我什么都不好……”这份朦胧的情感与自卑一同埋在了他的心里,于是他“爱”上了手机。男孩说这些或许不是直接原因,但却是一个过程,与父母的分歧更是加剧了结果。
男孩眼中的父亲:“父亲”只是称呼
在男孩眼中,“父亲”仅仅是一个称呼,与父亲相处的时间远没有与手机相处的时间多。“我父亲经常会出差,回家就是躺床上玩手机,跟我说话的唯一内容就是训我。”男孩称父亲玩的游戏与他一样,“王者荣耀”、“我的世界”等,而且父亲会充钱玩。他与父亲犹如最熟悉的陌生人。
男孩眼中的母亲:母亲“不上心”
对于母亲,男孩很清楚母亲一直以来的付出,但除了学习这个事以外,母亲似乎没有其他“业务”。“我的生活就是上学、放学、写作业。我妈会一直陪着我写,然后经常批评我。”男孩说只有把自己关在房间内,才能感觉到轻松,就连去厨房喝水也要小心被父母批评。“我最喜欢晚上了,因为父母睡着后,我就自由了。”
母亲的一个无意间的举动让男孩永远记在了心里:在一家人打扑克的时候,母亲一直在玩着手机。在男孩看来,少数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里,母亲却并不上心。
■父母讲述
父亲为与孩子沟通学打游戏
当新文化记者将男孩的心声转述给他的父母时,男孩的父亲点了支烟,深深吸了一口,“这些我都知道”。父亲称,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他身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在孩子初中时,他也经常需要出差。“作为父亲,我很清楚孩子对我没有感情,甚至有些恨意。”
男孩的父亲也曾努力改变现状,但情况似乎并没有好转。“我跟孩子基本没有什么话题,我也想跟他沟通,所以我看孩子玩‘王者荣耀’我就跟着玩,孩子玩‘我的世界’我也跟着玩,就希望能有点共同话题。”
然而这一切对于一位父亲来说并不容易,无论他如何试图追赶孩子的思维都始终有一条代沟。
母亲希望,他可以经常出去走走、交交朋友,对孩子已煞费苦心。“我想收走孩子手机并不只是手机的问题,而是希望他的生活里能有一些其他事情,能早点休息保护好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