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剧场:当代空间尽展民族自信华章
▲改扩建后的宛平剧场建筑外立面犹如徐徐展开的折扇,为这座当代剧场增添传统文化的底蕴。图为建成后的室外效果图。
建成后,宛平剧院更名为宛平剧场,将以全新的面貌立于徐汇滨江区域,成为兼具上海地域文化特质和中国戏曲繁荣发展标志的专业戏曲剧场。图为建成后的鸟瞰图。(均宛平剧场供图)
■本报记者 黄启哲
折扇,是戏曲演员常用的物件。一开一合,一拂一摇间,是身段程式的延展,也是传统戏魂的凝聚。如今,它又将成为戏曲人专属剧场的轮廓。“十三五”期间,改扩建后的宛平剧场,将以全新的面貌立于徐汇滨江区域,成为兼具上海地域文化特质和中国戏曲繁荣发展标志的专业戏曲剧场。现代化的舞台和音响设施,为当代戏曲人在一桌二椅的传统戏曲基础上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一大一小两个剧场,观众席分别设1000座与300座,为不同类型的戏曲演出提供选择;而为戏曲量身打造的乐池、观众席,让表演者和观演者都得到绝佳的戏曲体验。而最令戏曲人与爱戏人期待与骄傲的是:终于,这个当代剧场,姓“戏”。
回暖市场迫切需要与“大码头”相匹配的当代剧场
拥有一个戏曲人的专属剧场,是多年来戏曲人的梦想。上海曾是梨园“大码头”,散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剧场与戏曲共荣共生:上世纪20世纪初,以“麒麟童”周信芳为代表的戏曲名角,在天蟾舞台轮番上演 《狸猫换太子》 《封神榜》 等连台本大戏;1945年美琪大戏院见证了梅兰芳抗战胜利后的首度露面,与俞振飞合演的《游园惊梦》旖旎醉人;1958年《红楼梦》首演于上海共舞台,成就了风靡南北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而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大世界更堪称“戏曲大超市”,京、昆、越、沪、淮、豫、评弹、黄梅戏、滑稽戏都有上演。
上海的观众爱戏也懂戏,基于这个传统,时至今日,全国的梨园名角,都要来上海“闯一闯码头”。在上海“叫得响”,被视为一种莫大的肯定。多年以来,几代文化界人士都曾有过增建戏曲专用剧场的建议。随着戏曲市场的回暖,这个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上海虽然剧场众多,但各有其艺术形式的定位。尽管一些综合性剧场都会特别向传统戏曲倾斜,但追赶不上近年戏曲观众群的增长速度。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告诉记者,仅上海的多家戏曲院团的演出场次就超过200场,更不用说每年还有从全国各地涌入上海的名角好戏。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深有体会,她说:“上海剧场众多,可都很抢手,不是提前半年,根本定不到!”前不久沪剧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经典剧目《芦荡火种》,剧场甚至开售加座。市场反响如此之好,由于剧场档期限制也只能演出一场。
观众席1000座还是1200座,观众“最佳观赏体验”说了算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艺术家们多年的愿景与实际的需求终于让这个姓“戏”的剧场呼之欲出。改扩建后的宛平剧场总建筑面积将高达2.9万平方米,采用世界先进音响设施。这样规格的现代化戏曲专属剧场,即使放在全国视野下,也是绝无仅有的。
建成后的宛平剧场大剧场内,观众席有1000个。一个座位对应一张票,从商业上考量,剧场座位自然越多越好,所以也曾有1200座的设计方案。然而,相比于交响乐、舞剧等,戏曲演出的细腻与精致,往往需要更近的观赏距离。演员的一颦一笑,都值得细细咂摸。如果在层数多的剧场,“山顶”的戏迷不得不用望远镜观看。所以,在反复与戏曲界专家、演职人员沟通论证之后,设计师几度修改方案,以确保观众的最佳观赏体验为原则。谷好好说:“戏曲的专属剧场要紧紧围绕戏曲的功能定位,拢戏魂、聚人气。”
那么增加的面积去了哪?台深24米的大剧场舞台,成为此次工程的重点。如果对于音乐剧、歌剧等西洋艺术形式来说,吊杆数量标志着舞台可以呈现的机关变化程度;那么对于传统戏来说,足够的台深,意味着剧情演绎中多个景深切换的可能性,意味着给优秀戏曲呈现提供完美的舞台。
处处有舞台、层层可观演,打造戏曲演艺综合体
和许多老牌剧场相比,在剧场30年的历史中,与戏曲联结似乎并不算多。一个剧场如何营造“戏味儿”,形成品牌效应,需要在剧场内外做足功夫。
“与其说是一个戏曲剧场,不如说是一个戏曲艺术综合体。”上海越剧院常务副院长梁弘钧对这座建设中的剧场有着这样的期待。当代剧场不仅是一个演出场所,更应该是一个文化艺术展示教育的开放场域。所以,在设计之初,艺术展览展示、传承体验、教育普及、文化交流等功能,都被一一纳入空间的设计之中。这些空间彼此勾连,好似移步换景的园林,形成处处有舞台、层层可观演的格局。用夏天的话说,就是“模糊了戏里戏外的边界,多个表演交流场所立体布局交错成一道道文化长廊,将多重展示交流教育空间穿插其中。”压箱底的戏服、传统戏中出现的道具、戏曲电影等内容,都将在这个公共空间得以充分展示,让观众充分感受传统艺术之美。
而走出剧场,戏韵还在延展。毗邻宛平剧场的公园,有望在徐汇区政府的努力下,成为戏曲主题公园。漫步穿过公园,是建设中的上海越剧院新址。而放置于更大的坐标轴中,宛平剧场则处于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沪剧院构成的地理三角核心。各个流派艺术在此交汇,进一步发挥了集聚效应。
相关链接
以前的上海宛平剧院建成于1988年,地处上海市中山南二路,是上海西南地区有名的文化场所,享有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第二课堂”的美誉,原为欧美建筑风格,适用于各种文艺演出。启动改扩建,目前处于桩基施工阶段。建成后,宛平剧院更名为宛平剧场,除了一个1000座标准戏曲演出剧场和一个300座位小剧场外,还设有多个体验服务空间,充分满足演出、传承体验和教育推广等多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