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
胡伟
核心观点
老百姓对上海办理公证“最多跑一次”试点工作方案纷纷点赞,从“办事跑断腿”,到“最多跑一次”,见证的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和不懈努力。我们期待,“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
上海近期出台了 《办理公证“最多跑一次”试点工作方案》,从2017年8月起,在东方公证处及5个区的公证处开展办理公证“最多跑一次”试点工作。对于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无争议的公证事项,申请人可通过线上申办平台申请办理公证,全程只需前来公证处一次。
“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来优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推出了许多改革措施。
浙江首倡“最多跑一次”的政府改革理念。2017年1月,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17年年底确保实现“最多跑一次”覆盖80%左右的行政事项,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的要求。2017年6月,江苏集中出台 《关于全省推行不见面审批 (服务) 改革实施方案》 等4个文件,旨在建立“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审批 (服务) 模式。四川正在积极探索建立“最优审批不见人、群众办事跑一趟”的一网化审批服务新模式;河南济源市不久前向社会公布第一批“最多跑一次”或“零上门”事项清单,提出2018年年底前实现“最多跑一次”全覆盖;宁夏银川市今年以来尝试推行“五证合一”“一表通”“审批改备案”“云证照”等改革举措。
“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全面深化改革,最难的就是政府自身的改革,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但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进行政府自我革命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去一降一补”,一些人以为这只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没有注意到这一改革同政府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要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改革的重点。实践越来越证明,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绕不开政府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具有龙头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依然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把推进“放管服”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工具,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有了“放管服”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才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有力支撑了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比较充分的就业,才有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也带动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用“互联网+”打造服务型政府
“放管服”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要做到五个“为”: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改革成效要看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时间压缩多少、项目审批提速多少、群众办事方便多少。
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而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有效途径。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体现的都是政府运用“互联网+”突破原有的体制结构,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的便利感和获得感。这也是为人类对更好的政府治理进行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一种尝试。目前一些省市正在通过流程再造和组织再造构建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集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大厅、移动政务、微信政务等为一体,打通了包括交通、住建、卫生、税务、工商等在内的诸多部门,这对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老百姓对上海办理公证“最多跑一次”试点工作方案纷纷点赞,从“办事跑断腿”,到“最多跑一次”,见证的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和不懈努力。我们期待,“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