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是否原谅了“奥运陷阱”

2017-10-10信息快讯网

■本报特派记者 谷苗

矗立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位置的蒙特利尔塔,正被巨型吊车和各式工程设施包围着。尚未安装完成的外墙玻璃与早已斑驳的墙面,让这座城市地标建筑更添几分沧桑。即使世界最高级别的体操比赛正在相连的体育场内火热进行,塔身的翻新修缮工程仍在大规模地同步进行。与此同时,位于塔顶的观光层照常向游客开放,一场名为《始于1976》的蒙特利尔奥运会40周年纪念展从去年6月展出至今。

对于蒙特利尔,1976年奥运会就如同这造型奇特的世界第一斜塔,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尴尬的存在。举办那场盛会带来的荣光无可否认,但因耗资巨大、工程延期、繁重债务被当作奥运办赛的反面教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时至今日仍未完全消散。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和参观,让不曾经历那届盛会的年轻人了解这座城市为奥运会所做的一切,也为经历过的人们提供一个重温历史的机会。”奥林匹克公园主席兼总经理米歇尔·拉布雷克表示,“这段记忆本应拥有光明的一天,比如就像现在。”距离1976年奥运会已过去41年,那段被称为“奥运陷阱”的尴尬历史,是否真能如拉布雷克所说,开始被蒙特利尔人原谅?

有人耿耿于怀,有人乐观释然

在几乎所有关于奥运“白象”的讨论中,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总会被不厌其烦地提起。“迟到”11年才竣工的主体育场,标新立异却有设计缺陷的可伸缩屋顶,超过预算数倍的支出,长达30年的债务偿还期……无不沦为奥运史上的“笑柄”。作为东道主,蒙特利尔人在为期两周的奥运会结束后,迅速陷入失落和愤怒之中。一边是骤然降温的关注度,一边是摆在眼前的政府丑闻、庞然无用的体育场馆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落。更令他们不解的是,因为举办奥运会欠下沉重债务,不少纳税人成了“受害者”,不得不被征收2%的烟草税以偿还奥运债。

“我并未经历那届奥运会,却从拿到第一份薪水开始就在为它还债。”出生于1978年的工程师利亚姆,道出了很多蒙特利尔人内心的不满。尽管有关奥运会的债务已于2006年全部结清,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当地居民对此耿耿于怀。甚至有人在被问及这一问题时,给出了“仇恨”“摧毁”“如同一场宿醉”等颇为沉重的答案。

不过也有人转变了观念,选择乐观释然。“我依然记得那段围绕奥运会和场馆建设引发的争议,所有人都因成本不断超支而愤怒。”69岁的席琳·艾丽自1968年起就生活在这里,如今,她一有时间就独自来奥林匹克公园和对面的植物园走走。“我知道自己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但它就在那里,你又能做什么?至少,我们还在使用它。”

66岁的利左特与妻子坐在奥林匹克公园的长椅上,看着一众年轻人“秀”着滑板技能。“尽管我们也不满意高额的成本,尤其是被征收烟草税时内心的确不太好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渐渐将这些忘记。”对于奥运会,利左特直言自己也曾爱恨交加。“但现在,我们更多的是为之骄傲。”

拒绝夷为平地,启动翻新运营

不论对于“奥运陷阱”释怀与否,蒙特利尔人至少已就一个问题达成共识———在近年来关于是否应将这片奥运“遗产”夷为平地的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选择了保留。

做出如此选择,一方面是出于现实考虑,相比每年100万美元的维护开支,拆除这些庞然大物的花费同样不菲。有研究显示,对体育场实施爆破需要8亿美元巨资。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承认对1976年奥运会多少抱有几分怀旧之情,蒙特利尔也的确因此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既然拒绝拆除,如何更充分地利用“遗产”,成为蒙特利尔最重要的城市发展议题之一。昔日的自行车馆已作为自然生态馆使用多年,每天都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片乐园,探访神奇的生物世界。主体育场在承接国内外赛事的同时,也是大型演唱会的主要阵地。而位于蒙特利尔塔底层的体育中心,提供完备的体育器材和丰富课程,成了市民的健身圣地。根据官方统计,自2012年以来,奥林匹克公园每个夏天都举办上百项活动,包括棒球和足球比赛、极限运动节、户外音乐会等。公园在2015年吸引的游客人数,比2011年翻了一倍有余。

投入1亿加元进行翻新改造的蒙特利尔塔,是奥林匹克公园提升利用效率、聚集更多人气的重头戏。完工后,这座城市地标建筑还将迎来一家银行集团的入驻,让奥林匹克公园首次拥有企业租户。“随着未来逾千名员工来此办公,奥林匹克公园及周边有望吸引更多投资。”奥林匹克公园公关代表埃西米尼表示,“当抨击奥运‘白象’的文章不断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其实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本报蒙特利尔10月9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