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叶城:8000亩沙漠变绿洲

2017-10-13信息快讯网

 

新疆叶城:8000亩沙漠变绿洲-信息快讯网

朱文光农场的枣园边上就是一望无垠的沙漠。程祺摄

■本报记者 付鑫鑫

从新疆叶城中心驱车前往恰其库木管理区,自南向北,路边的景色不断变换,开始是城区楼房,随后是乡村平房,很快就是戈壁荒漠。半小时后豁然开朗:黄绿相间的芦苇、结了棉桃的棉花地,成片硕果累累的枣林,还有二三十米高的白杨树像接受检阅的士兵一样排向远方。很难想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竟有8000亩“世外桃源”。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拓荒者朱文光。

“就算死我也要干到最后”

上世纪60年代,朱文光生于四川。1983年来到南疆叶城县后,他种过地、在石油单位上过班,还创办过有3个班的汉族乡村小学。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朋友们出游,发现叶城县恰其库木的沙漠地带居然有一泓清泉。至今回忆起来,他仍难掩激动之情。有了水,这里可以变成一片绿洲。

为了考察当时的沙地,朱文光研究过这一片的地下水位,还请专家对土壤作过分析。2003年,打定主意的朱文光投资200万元,从附近的村落往20公里外的沙漠架高压线。家里人说他疯了;他说,他不信邪,信自己。

通电、通水、通路,平整土地“三通一平”工程做完,上千万元资金已“扔”进沙里。最苦的是2011年办厂时,打井队20岁出头的小伙子坐在井边向朱文光嚎啕大哭:“真干不下去了,都几天几夜没睡了……”原来,在沙漠打井必须一气呵成,一口深100米的井,顺利也要10个昼夜不休才能干完,不顺利则要15个日夜。中途如有停歇,大风一刮、沙子一灌,就前功尽弃。

“电也通了,路也修了,就算死,我也要干到最后。况且,前期投了那么多钱,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在沙漠光打个洞,就是10万元。”从最初的4口井增加到现在的20口井,朱文光的绿洲在一点点地扩大。

树高10米可护百平方米作物

如今,朱文光在自己承包的8000亩沙地上,种了45万棵白杨树,还有红枣、枸杞、核桃、棉花等经济作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撑出了一片绿洲。他修建员工住房百余套,设立仓库5000平方米,筑起养殖厂房3500平方米,修起公路45公里。不仅如此,他还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26公里,帮助周边村落农民解决了用电难问题。

走在林间道上,朱文光细心介绍:白杨树每长高一米,就能挡下10平方米左右的风沙;长高10米,就能保护100平方米的农作物。现在白杨树大概25米高,等20岁成年能有40米高,就能“捍卫”1600平方米的土地……“眼见白杨树一年年地往上生长,我是打心眼里高兴,感觉之前的罪没白受!”

秋收时节,摇枣子、采核桃、收棉花、摘枸杞是农场里最常见的几项工作,朱文光最多时要雇佣600名当地农民,其中四五百名是维吾尔族同胞。他们平均每人每月能拿2500元工资,这在当地可以带动一户家庭脱贫。

8000亩外,希望后继有人

丰收了,朱文光还想着解决销路问题。这不,他正与上海方面接洽。“很快,这里的大红枣、核桃就能出现在上海的市场上了。”上海援疆干部、叶城县经信委副主任兼商务局副局长林必德说。

近年,叶城县一直在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尤其自今年2月以来,第九批上海援疆干部充分发挥理念、资源、信息等优势,全面推进叶城县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今年8月21日,商务部公布2017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新疆叶城县名列其中。而在前期调研中,朱文光的生态农场被列为叶城县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重点企业和上海援疆重点支持企业。

针对农场雇佣当地维吾尔族农民的季节性用工,上海产业援疆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将在就业资助上,给予每人每月400元至600元补贴。“还有,企业申请厂房和生产设备等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资助,资助比例为新增投资的30%,单个项目资助不超过500万元。”林必德坦言,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沪疆两地的经济合作,促进各民族团结,而且充分诠释了绿色发展如何释放生态红利,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沙漠上,作为地界标识的绿色围栏内不足百米,又有了一长排小白杨,那是朱文光今年3月新种的。“外面那些,就留给后来人吧!”望着围栏外无垠的荒漠,他情不自禁地感慨。

(本报喀什10月12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