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莫扎特,听得见的现代芭蕾

2017-10-23信息快讯网

 

看得见的莫扎特,听得见的现代芭蕾-信息快讯网

 

看得见的莫扎特,听得见的现代芭蕾-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徐璐明

“它把我们带回童年,回到纯粹诗性的童话故事中”,编舞大师莫里斯·贝嘉生前把舞剧《魔笛》 看作自己最喜爱的作品。10月21、22日两晚,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演了“现代芭蕾之父”的这部经典之作,极简的舞美风格、犹如雕塑一般的舞者以及充满仪式感的舞蹈,将观众带入一个奇幻又充满哲思的世界。

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创始人莫里斯·贝嘉在其60年的编舞生涯中创作了数百部作品,他的古典音乐造诣十分深厚,他的不少舞蹈都曾以古典音乐做配乐,莫扎特正是他最钟爱的作曲家之一。事实上,贝嘉在年轻时就萌生了改编 《魔笛》 的想法,但直到晚年,在感觉自己的人生阅历、芭蕾知识足够成熟后,才着手改编大师的作品。

现代芭蕾舞剧 《魔笛》 诞生于1981年,上一次演出是在2003年的洛桑。贝嘉在编舞时完全忠实于莫扎特的音乐,因此,《魔笛》 也成为他篇幅最长的几部作品之一。十几年之后,舞团再次复排这部舞剧。“排演贝嘉的作品时,我们会原汁原味忠实于他的风格。”舞团的现任艺术总监吉尔·罗曼负责此次复排工作。他介绍说,此次在上海开演的 《魔笛》 版本延续36年前诞生时的原貌,只在灯光和服饰上进行更新。

一直以来,贝嘉的作品都以哲思见长,舞剧 《魔笛》 甚至可以说是他最好懂的一部,风格诙谐幽默、老少咸宜。无论是从对柏林爱乐1964年录制版本配乐的选择,还是编舞处理上将现代芭蕾与音符融为一体,贝嘉成功地将 《魔笛》 转变成一部叙事芭蕾舞剧。他曾这样阐释自己的编导思路:“在排演 《魔笛》 时,我不想悄悄塞进我个人的想法,或者另外的信息,只是小心认真地倾听乐曲,阅读歌剧剧本并翻译。”

事实上,“翻译”一词精确地诠释了 《魔笛》 这部作品的风格。无论是舞蹈编排,还是情节的走向,贝嘉的处理都谨慎且朴素,一丝不苟地遵循着歌剧主题。“他用肢体动作延伸了音乐本身。”吉尔·罗曼说,贝嘉将莫扎特的音乐进行了“可视化”的改编,所有的舞蹈都服务于音乐。

然而,过于小心翼翼的编排也成为舞剧 《魔笛》 的软肋,曾有欧美评论指出,该作品无法跻身贝嘉最优秀的作品行列。不过,作为他唯一一部由歌剧改编而来的舞剧,《魔笛》 毫无疑问在贝嘉的作品创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舞团中有一位中国面孔,即主要演员孙佳勇,他在剧中饰演“王子”一角。“贝嘉芭蕾舞团的演员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肤色,是舞蹈将我们汇聚在一起。”孙佳勇说,“这是一部看得见的莫扎特,听得见的芭蕾。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这部舞剧中享受到极致的美感。”

相关链接

今年是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创立三十周年,也是现代舞大师莫里斯·贝嘉逝世十周年。

事实上,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渊源颇深。在2001年,贝嘉芭蕾舞团就带着现代芭蕾《生命之舞》参加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彼时的上海观众就被编舞大师充满想象力的舞蹈所折服。2011年,贝嘉芭蕾舞团现代芭蕾《生命的诱惑》 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委约作品,并在上海大剧院进行了全球首演。当时,贝嘉已去世四年,该作品由贝嘉的接班人吉尔·罗曼担任编舞。

此后的数年,贝嘉芭蕾舞团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舞蹈板块的常客。2013年,贝嘉芭蕾舞团携现代芭蕾《马勒之夜》来到上海。2014年,作为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演出,贝嘉芭蕾舞团带来大型交响舞蹈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恢弘的阵容让上海观众记忆犹新。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