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发生“独狼”恐袭19人伤亡
恐袭嫌疑车辆停下时已被撞得变形,而嫌犯则下车开枪射击。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10月31日下午,“9·11”恐怖袭击事发地、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附近发生皮卡撞人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八人死亡,11人受伤。当地政府和警方认为,这是一起“独狼”式恐怖袭击。当地媒体称,这是“9·11”事件以来纽约遭遇的最严重恐袭。
袭击者从乌兹别克斯坦移居而来
根据警方提供的消息,31日下午3时许,嫌疑人在曼哈顿岛下城靠近哈德逊河一侧的西街上驾驶一辆皮卡从北向南行驶,突然冲进自行车道,一路冲撞骑自行车的人。在行驶了近20个街区、约1.4公里后,嫌疑车辆在钱伯斯街与西街路口处撞上一辆校车并停下。目击者称,皮卡撞车停下后,嫌疑人持两把弹珠仿真枪下车,一边挥舞手枪,一边用阿拉伯语高喊“真主至大”。嫌疑人随后被现场的警察开枪击中腹部并被控制,目前还在医院接受治疗。
多家美国媒体援引执法部门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警方已经确认嫌疑人身份,赛富洛·赛波夫,现年29岁,来自佛罗里达州坦帕市,2010年从乌兹别克斯坦移居美国,最近一段时间生活在与纽约州相邻的新泽西州帕特森市。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高级执法官员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证实,调查人员在嫌疑人驾驶的车内发现一张用英文书写的纸条,嫌疑人声称,他是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名义实施这起袭击。
据悉,嫌疑人所驾驶的是从家得宝公司租赁的皮卡。WABC电视台直升机航拍画面显示,一队警员当晚来到新泽西州帕塞伊克市一家“家得宝”连锁店调查。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说,眼下看来,这是一起“独狼”式袭击,没有迹象表明有更大规模的袭击图谋。
八人遇难,另有11人伤势严重但无生命危险
纽约市警务专员詹姆斯·奥尼尔在发布会上说,嫌疑车辆当场撞死六人,另有13人受伤送医,其中两人在送医后不治身亡,11人伤势严重,但没有生命危险。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说,尚未收到涉及中国公民伤亡的报告。阿根廷外交部确认,死者中有五名阿根廷人,他们是来纽约庆祝高中毕业30年的,不幸遇袭。
10月31日当晚7点,在距离案发地约1.3公里的第六大道与斯普灵街交叉口,原定将举行有44年传统的纽约万圣夜巡游。案发后,街道周围大概两个街区的范围被警方封路,只允许警车和救护车通行,周围部署了大量警力警车,几步一岗。很多人在社交网络上询问当晚的活动是否继续。纽约市长的新闻秘书菲利普斯晚5点多时通过推特发布消息,当晚的巡游照常进行,但警方会“近乎夸张地加强安保措施”。万圣夜即万圣节前夜,最早是古凯尔特人的节日。他们在10月最后一天戴面具迷惑鬼魂,这一风俗后来和宗教节日万圣节融合到一起。1973年以来,纽约基本上每年万圣夜都会在曼哈顿格林尼治村举行巡游。
当晚7时许,游行沿着繁华的第六大道进行,人们身着租借或自制的道具服,脸上化着夸张的妆容,化身僵尸、巫师、骷髅、鬼魂、大昆虫等形象,或是装扮成经典电影或卡通人物,伴随着鼓点和加勒比海音乐缓慢前行。游行队伍所到之处爆发阵阵尖叫和欢笑。一些纽约市民说,要用实际行动表明,纽约人不会轻易被击垮。
入境限制令挡不住“独狼”
美国总统特朗普31日下午先后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表了四篇推文,除了向死者和家属表达哀悼与支持外,他特别强调,要将“在中东被击败的‘伊斯兰国’挡在国门外”,“恐怖袭击不应该发生在美国”,“政治正确是好的,但在反恐问题上不是”。特朗普此言话外有话,主要目的还是要推动目前备受争议的入境限制令。11月1日,特朗普又连发三条推文,称此次袭击者是靠“多元化签证抽奖计划”来美的,而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查克·舒默是该计划的主要推手。他表示,舒默正在把欧洲的恐怖主义问题带到美国,特朗普政府将叫停这一“疯狂举动”。
特朗普认为,确保美国本土安全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就是阻止中东“危险地区”的人进入美国。今年1月,特朗普总统在就职后不久就发布入境限制令,将七个伊斯兰国家列入暂停移民入境和签证发放国家名单。该行政令从诞生起就争议不断,经过两次调整后,至今还有司法争议。
分析人士指出,在“独狼”频现的今天,入境限制令根本不能够保证美国的安全。目前越来越少的恐怖分子通过自己渗透入境的办法发动恐怖袭击。恐怖组织非常善于利用社交媒体,远程鼓动当地人发动“独狼”式袭击。
近年来,车辆特别是卡车被受极端组织蛊惑的“独狼”或小团伙频繁用作恐怖袭击的工具,各国强力和反恐部门对于这种袭击形式尚未找到有效的应对和防范办法。欧洲在过去两年发生了至少六起重大汽车撞人恐怖袭击,最近的一次发生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袭击造成13人死亡。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发生在2016年7月14日的法国尼斯,袭击造成86人死亡。此次纽约恐袭是纽约自“9·11”事件以来第一起造成人员死亡的恐袭事件。
批评意见认为,入境限制令在反恐问题上收效甚微,却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分裂,将穆斯林族群与美国主流社会分裂开来,也给美国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因为穆斯林技术移民受限入境已经影响到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本报纽约11月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