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焦虑遮蔽童趣,童书不是速成指南

2017-11-17信息快讯网

 

别让焦虑遮蔽童趣,童书不是速成指南-信息快讯网

家长的焦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被焦虑遮蔽的童趣童心,已经引发教育界和出版界的关注。正如电视剧《小别离》中的父母,渴望凭借自己的经验规划孩子的人生,而孩子则更愿意自主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孩子的阅读世界,需要的是家长的引领,而不是全权“安排”。图为《小别离》剧照。

孩子坐不住,什么书能“对症”帮助集中注意力? 小朋友不喜欢数学,读什么能让他对数字开窍? 童书出版市场份额持续增长的当下,庞大需求背后又有多少渴求与焦虑蔓延至家长心头,背负过多的成长焦虑会否遮蔽了童心童趣? 今天开幕的2017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作为业内风向标,既是折射国内0-16岁少儿阅读领域发展的生动镜像,也是促成出版界、教育界和家长思考青少年培养的重要平台。

正如有童书作家和书评人所言,对于指点迷津式图书的渴求刚需在加速释放,一方面,许多人认识到童书阅读在成长中的分量,另一方面,一些成人仅将童书窄化成立竿见影解决问题的标准化“问答指南”。而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单一心态,往往容易“毁”了一本好书的审美与想象空间,也切断了孩童在阅读中收获的乐趣。

日本儿童文学家柳田邦男说过:“人的一辈子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出乎意料地从童书中读到许多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义。”当我们的视野里不乏来自全世界的浩瀚童书时,如何选择并读懂其间风景,这成为进阶式阅读命题。

功利阅读,会堵住感知多元世界的“秘密通道”

关注了不下十个童书类公众号、在绘本交流群里与其他父母聊热门书单、参与儿童文学作家讲座取经……已成为不少家庭亲子阅读生活的缩影。但有学者观察到,一些家长更关心从书架取下的童书,是不是“高效”解决孩子的相应需求,或能否快速提高孩子的某一项学习或生活能力;有的出版机构干脆在图书腰封上醒目标明此书“功效”,比如突破孩子饮食、睡眠障碍,或是达到情绪管理、社交培养等目标。

的确,阅读有它实用的一面,譬如帮助认字、教会生活本领和科学常识等。但区别于成人,儿童面对图书时更多展现出的是游戏性和模仿性。如果只关注童书是否“高效”灌输知识点,往往容易忽略阅读一则故事、一段美文、一幅插图给孩子带来的感受,而这或许对性格养成更有影响。

有作家表示,许多看似“不解决问题”的童书,其中却有一条“秘密通道”,帮助找到童趣世界的入口。比如《夏洛的网》 绘本里对小猪与蜘蛛情义相托的画面再现,告诉孩子如何维系友谊;《小黑和小白》 用一黑一白两个角色创意,讲述了他们走出“舒适区”迎来斑斓天地的故事;《婴儿游戏绘本》则以儿童视角用游乐方式介绍外面的世界。这些作品无不有着丰富趣味和解读空间。

而一旦放任功利阅读的焦虑弥散,就容易忽略对童心的观照。亮相童书展的爱尔兰作家克里斯·霍顿有个观点:“给孩子讲故事就好像给大人讲笑话一样,有时忍着不笑等待悬念,还有什么比这更自然、更纯粹、更具有传染性的喜悦呢?”或许能带给人这种感受的童书就可以称为一部有质量的童书。

有规律的亲子陪伴,比“拉书单”更滋养

不少家长单纯地认为,书籍就像给孩子的玩具,买了给了就到位了。身处人生的起点阶段,孩子接触童书的初期,父母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表示:“没有父母的参与,再好的童书对孩子来说可能都意义不大。要引导小朋友去读书看图,学会思考代入,孩子才能真正获得优质的阅读体验。”近年,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论坛,也释放出信号:引导者有规律的陪伴,是亲子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者尤其谈到阅读中“爸爸去哪儿”的父亲缺位现象。一些孩子由祖父母抚养,由母亲陪读,父亲即使在家也多是看看手机玩玩电脑。有心理学研究证明,父亲是孩子负面情感的缓冲剂,父亲甚至被称作“孩子的情感教练”。近两年,不同身份、职业的爸爸,通过童书开始分享育儿经验。阅读推广人李一慢倡导的“一慢二看三玩”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孩子的兴趣像一簇簇小火苗,父母尤其是父亲要释放更多氧气、添上一把柴火,在阅读中呵护好奇心与求知欲,呼应孩子的发现。

高质量的陪伴阅读,并不拒绝孩子的“走神”或看似离题的童言拙语。资深教育专家房超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而游戏之于儿童,是与生俱来的本性,也是促进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他们乐于也擅于在游戏中培育发展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家长与孩子共读时,可以尝试用玩游戏的方式分饰书中角色,在情节演绎中熟读揣摩文本,夸张搞怪些也无伤大雅,“更高级点的,围绕某一观点展开辩论,这种家庭阅读分享方式,会带来孩子成长的惊喜”。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