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雀被吃成濒危 为鸟类“大熊猫”

2017-12-07信息快讯网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级为“极危”,13年前,黄胸鹀还属于“无危”状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中国部分地区为食用而过度捕猎黄胸鹀是其数量迅速减少的主因。

“极危”,意味着其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灭绝的机率非常高。10多年时间,禾花雀在红色名录上三级跳,现与大熊猫同一级别。2016年11月,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亚洲部主任研究员陈承彦曾表示,根据大陆多个监测点的数据,目前禾花雀的数量可能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百分之一。

禾花雀被认为是“天上人参”遭疯狂捕杀

 

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认为禾花雀是天上人参,能补肾壮阳, “进食可大补”。上世纪90年代末,广东佛山三水区还专门举办过禾花雀美食节,食客蜂拥,鸟儿惨遭大面积捕杀。

从西伯利亚到中国的广东沿海,禾花雀在中国境内的迁徙路线覆盖了除西藏、青海、新疆外的所有地区。因为体型小,禾花雀迁徙的时候,只喜欢沿着平原的灌丛、苇丛、农田等低矮植物飞行,它们常常结成较大的群,穿梭于农田苇丛之间,速度不快,只有每小时30-70公里,而且没有办法一口气飞太远,所以常常要中途休息。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地被大量捕捉,再被贩卖到广东。

被捕到的黄胸鹀被收鸟的贩子收走后,会被运到天津等地催肥。“黄胸鹀从更北的地方飞过来,到了我们这里,胸前的脂肪都快没了,因此就要被送到专门的催肥笼里育肥,等养到一定分量再卖到南方。”刘林说,育肥的饲料除了一些含油量较大的谷物,还会用到一种激素类药物 “速达肥”,在这样的喂养下,黄胸鹀在20天左右就会达到适合贩卖的重量。

为了保证黄胸鹀的“品相”,鸟贩要将鸟活活闷死。“摸着笼子里的鸟,如果觉得分量到了,就取出来放到一个不透风的塑料袋里,这个塑料袋大概有米袋子那么大,等装进差不多100只了,就扎上口子,闷死里面的鸟。等到里面的鸟没有呼吸了,要马上将鸟倒在地上晾凉。不然鸟的肚子会发黑,那样影响品相,卖不出价。”

最终,这些达到出售分量的黄胸鹀被分袋,随后100只一箱地包装起来,运往南方。“从收购到卖去南方,一只黄胸鹀的价格要翻3倍。”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