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眼’也有眼泪,一定会为您流下感激的泪、思念的泪、期待的泪。”
一位老人,用22年的执着和热情的生命,让中国睁开了领先世界天文学界的“天眼”,而他自己却永远闭上了双眼。他就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天眼之父”南仁东。2017年9月15日,他与世长辞。11月,中宣部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昨天上午,南仁东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曾经与他共事的同事、采访过他的记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这位战略科学家的突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用生命最后22年实现一个梦想
“当风从反射面板穿过,我们好像接触到新的文明信号!”中国新闻社科技记者张素在报告中引用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话,表达自己站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圈梁上,向下俯视这口世界第一“大锅”时的震撼与激动。
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启用。相关领域国际权威人士称赞其“令人惊叹,把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作为标志性科技成果,“中国天眼”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这是南仁东用生命最后22年的全部智慧、精力与热情,所追求的一个梦想。“南老师,您在我记忆里,是执着的汉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高级工程师杨清阁回忆,建设FAST这样一项大科学工程,是完全没有先例的。南老师作为工程的核心推动者,从宏观把握到技术细节,事无巨细,执着坚持,他在这20多年里专注地做了这一件事情。
如果在平地挖一个直径500多米的大坑来建造FAST,开挖耗资就高达30亿元。可选用贵州大窝凼天然洼坑做台址,开挖耗资仅需要1亿多元。为了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台址,南仁东耗费了整整12年的生命,踏遍了贵州大山里几乎所有的洼地。
在考察洼地时,他差点被山洪冲下山,又跌下悬崖,幸亏被两棵小树挡住了身体。这样的艰险,12年来时刻伴随着南仁东。当身边人都听得目瞪口呆、吓出一身冷汗时,南仁东却对这些艰难一笑而过。
工程建设中,南仁东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贵州省黔南州大数据管理局局长张智勇说,FAST所克服的索网疲劳关键技术,成就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还成功应用到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之中。
淡泊名利只为成就国之重器
不止一位报告人提到,1994年,年近50岁的南仁东在日本担任客座教授时,待遇要比国内高出许多,有人计算过,那时他在国外一天的报酬,相当于他在国内一年的工资。而他却决心回国。
22年来,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一个国家的骄傲,也让FAST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地标;22年后,“中国天眼”已敏锐地捕捉到了九颗新的脉冲星,实现了中国望远镜“零”的突破。
多年来,FAST的创新技术得到了各方认可,获得了各种奖励。然而,南仁东个人的荣誉却屈指可数。2017年5月获得“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已经是他能“拿得出手”的个人荣誉。
张素在报告中提到,2017年1月,南老师在央视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现场说:“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而且太沉重。我觉得,我个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我知道,这份沉甸甸的奖励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一群人的。”这番话得到无数网友点赞。有人写道:“南仁东、黄大年、李小文这样的科学家永远是那么默默无闻,我们不一定很早就认识了他们,但是我们知道,是他们让我们的民族有了可以站起来的脊梁!”
仰望星空,淡泊名利,用坚定的毅力追逐梦想。南仁东的精神感动了每一位听众。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硕士研究生邓涛说,从南仁东老师这里,他感受到奉献的意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将会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也体会到更深的幸福感。同时,南仁东克服巨大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也带给他鼓舞,“在科学研究上,要坚持精益求精,不逃避困难,力求最完美地实现科研目标。”
相关新闻——
本报讯 (首席记者 许琦敏)昨天上午,由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贵州省委联合主办的南仁东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南仁东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天眼之父”。他主导提出利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去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
去年11月,中宣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弘扬南仁东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宣部等去年12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随后赴贵州、上海、吉林、甘肃、广东、安徽等地举行巡回报告会。
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业务主管韩博作了题为《科技报国,筑梦苍穹》 的报告;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经理彭勃作了题为《科学魂,浇筑大国重器》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高级工程师杨清阁作了题为《您的身影,是我追随的目标》的报告;贵州省黔南州大数据管理局局长张智勇作了题为 《千山崇仁万水向东》的报告;中国新闻社记者张素作了题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报告。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南仁东先生的突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本场报告会由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党委、市科委、市科协、中国科学院沪区党委承办,各主办单位负责同志,全市宣传、科技系统负责同志,基层党员干部代表,青年学生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约500人参加了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