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院士在沪辞世

2018-01-12信息快讯网

“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院士在沪辞世-信息快讯网

袁承业院士在研讨会上。(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又一位为“两弹一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大家离我们而去。记者昨天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悉,“两弹一星”功臣、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袁承业,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9日晚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94岁。

作为“中国萃取剂化学之父”,袁承业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和核工业发展,倾注了全部智慧和毕生精力。直到九十高龄,他依然在为我国的战略资源———锂的提取、回收和利用而殚精竭虑。“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这是他一生的格言。

每一种萃取剂都来自生产一线的需求

袁承业先生是中国萃取剂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基础、着眼应用,在国家需要和科学探索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1959年,为了“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急切需要,他毅然从已取得良好进展的氨基酸与多肽合成药物研究改行,组建并领导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成功研制P-204、N-235和P-350等萃取剂,为中国原子能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袁承业因此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事业”奖章与奖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作为中国科学院40位代表之一,袁承业因对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

在完成国防科研任务后,袁承业又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系列新型实用萃取剂,并得到广泛应用,其中11个品种萃取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这些萃取剂几乎涵盖当时中国萃取剂工业的全部。

“很多萃取剂不是我们想出来的,也不是谁要求我们做的。而是生产实践提出这样的需求,我们才用自己的知识加以实现。”数年前,他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时说,稀土元素萃取中,有一个课题是将铌钽分离。由于这个过程不能碰玻璃,可实验室所有瓶瓶罐罐都是玻璃的,他们不得不先把所有玻璃仪器都换成塑料的。后来,由此研制成功的N503,不但成功萃取了铌钽,还为上海污水治理的“废水脱酚”作出了贡献。

国家的尊严和需要至高无上

在袁承业心中,祖国的尊严和国家的需要至高无上。上世纪80年代,袁承业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时,曾两次碰到会议主办方挂错国旗,他发现后,立刻向大会主席提出要求更正。“这样的原则问题,一定是不能含糊的!”

生命不息,为国家发展奉献的心意不竭。即使已到耄耋之年,他仍倾心关注科技前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院士告诉记者,钍基核能锂同位素分离、青海盐湖锂资源,这些关乎国家战略需求的课题,一直受到袁先生关注。十几年前,他就提出,要注重锂资源的回收利用,果然在今天成为科研和产业热点。

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胡金波说,自己在承担锂同位素分离项目时,经常请教袁先生,他把自己多年工作积累所形成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年轻的研究人员。

他常对青年科学家说:“没有兴趣是做不好研究的,但个人兴趣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他以苏联钢铁英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激励年轻人:“作为科学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应该问问自己,我这一辈子为国家作了哪些有用的贡献。”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