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起来的智化寺再奏“京音乐”

2018-01-20信息快讯网

亮起来的智化寺再奏“京音乐”-信息快讯网

▲智化殿夜景

华灯初上,明代古刹智化寺亮起柔和的灯光;走进殿内,典雅的佛造像、精美的天花彩绘也在灯光映照下一览无遗;沉睡多年的钟楼、鼓楼重新对外开放,更有“京音乐”余音绕梁……19日,位于北京东城区禄米仓胡同深处的北京文博交流馆以全新姿态向公众开放。

北京文博交流馆的所在,是建于明正统九年的智化寺,迄今已有近600年历史。1992年在此成立的北京文博交流馆,旨在为博物馆际之间、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经过此次历时半年的封闭改造,极大改善了古建筑的照明条件和基本展陈,让博物馆“亮起来”的同时,也让营造之美与古乐传奇在此交织,带给观众全新的参观体验。

亮起来的智化寺再奏“京音乐”-信息快讯网

▲藏殿内转轮藏与坛城藻井的布局设计展现了明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集聚古乐、造像、彩画等传统艺术的宝库

智化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保存完整的四进殿宇堪称目前北京市内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同时又是一座集古乐、造像、彩画等传统艺术为一体的宝库。

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化寺京音乐”,500多年来仍在此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一传统音乐相传发源于民间,经智化寺艺僧按代传承,至今已传至第二十七代传人。智化寺京音乐使用历史悠久的工尺谱,14套曲谱共载有曲牌812首,演出由器乐曲、法器曲和禅唱三部分组成。

开放仪式现场,京音乐传承人胡庆学就现场演奏了《醉太平》。而在智化殿内展陈的《智化寺京音乐文化展》则将这一古老艺术的演奏乐器、演出阵容、传承情况等娓娓道来。据悉,开馆后,每日10时和15时,观众可在馆内欣赏纯正的“京音乐”演出。

智化寺中还可一窥天花彩画、藻井等古代传统建筑制式,记者在现场看到,各大殿内均以天花彩画为殿顶装饰,并保留了明代早期青绿旋子彩画特色。藏殿内,转轮藏与坛城藻井的布局设计展现了明代匠人的高超技艺,通高4米的转轮藏集雕刻、彩绘、精湛工艺于一身,堪称明代建筑的艺术瑰宝,智化寺仅存的一具藻井也在殿内,其上圆下方,下部四周围绕着36尊彩绘佛像,美轮美奂。

亮起来的智化寺再奏“京音乐”-信息快讯网

▲智化殿内展陈的《智化寺京音乐文化展》将这一古老艺术的演奏乐器、传承情况等娓娓道来

照明改造“全方位无死角”展现古建筑之美

目前,智化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建筑结构仍保持着明代风格,现存主要建筑的梁架结构、天花彩画等具有典型的明代特点,古建筑即是北京文博交流馆的镇馆之宝。

如何“全方位无死角”展现古建筑之美? 北京文博交流馆的改造在照明上下了很多功夫。记者在现场看到,不仅上述藻井、天花彩画的细节呼之欲出,夜幕下,古建筑的斗拱结构、屋脊的龙吻装饰也清晰可见。

副馆长杨志国介绍,以往文物保护与照明往往不可兼得,此次改造增加了适度灯光照明和数字技术运用,照明采用不含红外线和紫外线辐射的光源,既让室内外充分“亮起来”,也不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崔学谙表示,馆内照明改造是一大亮点,也为古建类博物馆的灯光技术运用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经过历时半年的封闭改造,电增容及电缆更换工程使智化寺古建筑的夜间照明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夜间照明效果远超预期。有了技术和安全的双重保障,该馆未来还将不定期开放夜间展览、举办博物馆之夜等活动。

亮起来的智化寺再奏“京音乐”-信息快讯网

▲藏殿内转轮藏顶部藻井佛像

用故事系统展示“最大展品”

智化寺缘何成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北京唯一保存明代建筑风格的寺庙,智化寺建筑有何特点?传统“京音乐”演奏有哪些乐器?

据杨志国介绍,此次陈列改造突出“博物馆”概念,将智化寺文物本体作为博物馆最大藏品进行了详细解读,形成《智化寺钟鼓展》《智化寺历史沿革展》《藏殿文化艺术展》《智化寺京音乐文化展》《如来殿原状陈列展》《智化寺建筑展》6个固定陈列展览,上述问题均可在这些展览中得到解答。与此同时,馆方以趣味解读、图片对比等生动展陈方式,集中展示了近十年来对智化寺历史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基本陈列改造工程,这座古建筑拓展出了更多展览空间。除6个固定陈列展览外,还开辟了大智殿和大悲堂两个临时展厅,为将来能够与各博物馆或民间收藏爱好者合作办展、举办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在临时展厅呈现的是《北京文博交流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古钱币、梨园牌匾、造型古朴的供器和法器等不少馆藏文物均系首次“现身”。(作者 周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