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并未远逝
▲《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复原研究与实践》(第二版) 郭黛姮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18新年伊始,收到刚出厂的《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复原研究与实践》第二版,而与书同名的数字复原版(DVD)入选首批“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也将在今年面世。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那些年从选题到成书的过程一一重现于脑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任土建专业编辑时,应华南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陆元鼎先生之邀,赴穗参加第一届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初次见识了中国民居文化的多姿多彩及丰富内涵,尤其是陆先生之子陆琦的论文《西藏民居装饰艺术》,使我生发了组织《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选题的念头。陆家父子欣然接受并完成,并就我的进一步奢求——《中国建筑装饰装修艺术》选题,推荐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郭黛姮教授。郭教授师承梁思成先生,并成为梁的后继者,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古代建筑史教研室主任。1989年岁末,我去清华大学拜访郭教授并确认选题内容等细节。之后,该书以吴良镛院士所题《华堂溢彩》为书名、“中国建筑装饰装修艺术”为副题出版。在这本专著中,郭教授基于足够的实例积累,一一诠释了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纹样的含义,这该是同类著作的首创吧。
2002年7月,我去杭州拜访在那里出差的郭教授,那几年,她任杭州雷峰塔重建工程的学术顾问。我们聊起她正主持的珠海圆明新园工程,聊起已经启动的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研究论证,郭教授说到有机会接触圆明园的原始图档,从而对圆明园有了新的认识,还举了些案例说明。我想,圆明园是中国建筑园林、文化历史的重要标志,且不可能重建再现,如果能对历史图档进行系统整理研究,结合遗址现状,在纸上复原圆明园,做成鉴赏性、学术性兼具的专著,让后人通过图文阅读来了解真实的圆明园,那可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幸事啊。我的提议郭教授很是赞同。现在想来,虽然是我提议,但郭教授是有备而来、正中下怀。这个题目前无古人、后难来者,适逢时机、颇具价值、不乏挑战。
选题范畴确定为圆明园复原研究,那书名呢?总得考虑一个不那么直白、有点意境的书名吧?郭教授让我回去想想。圆明园凝聚中国数千年封建文化之大成,呈现康雍乾盛世经济文化之鼎盛,汇集清五朝150余年的不断建设,冠以辉煌是不过分的。该是怎样的辉煌呢?“永逝的辉煌”?“远逝的辉煌”?徘徊多日,拿捏不定。一次与我的领导、时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的杨益萍先生偶然谈及,他认为“永逝”略显悲壮,还是“远逝”意思贴切。郭教授闻之也赞成,就这样,书名经无关书稿的局外人点拨后拍板了。
圆明园是浩大的系统工程,所涉专业门类不仅是古代建筑,还须有其他学科专家合作完成。好在郭教授是老清华,在校内相关专业协调方面也长袖善舞。2005年,我拿到第一稿,全稿10章中有7章是由不同课题组完成的。除了建筑艺术、技术匠心外,山水环境、园林构建、历史成因及沿革等,全方位地铺展了圆明园的历史风貌及内涵。多年来,对圆明园的研究也陆续有成果问世,但是文史研究者难以对圆明园的山水环境、建筑园林剖析解读;古建园林专业学者则极少关注其社会背景、历史成因,仅仅就工程论工程。而郭教授不仅具备工程背景,且旧学根底深厚,她借鉴清上谕档、旨谕档、奏折等常规历史档案文献,与样式房图档(样式雷)、做法清册、内工则例等工程档案对照研究,透过曲水流觞、楼阁厅堂,解读了建筑园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帝王世家的精神向往,从总体史的角度研究圆明园,此为先河。
就在书稿整理至第二轮时,圆明园的考古挖掘工作开始了。旧址遗迹的考古考证,使得原稿建立在历史档案上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到确证,所以第二稿及时补充了最新的考古成果,提升了原稿的学术价值。
虽然全书结构布局合理完整,但是作为一本专著,合作项目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如初稿第六章章名“中国园林的基因图谱系统的运用”,第七章章名“从圆明园看中国帝王文化观念与皇家园林之构建”,显然源自论文标题。从各自为政的论文到严丝合缝的专著,首要的工作就是与作者就全稿的整体结构进行调整,至于内容交叉、体例各异、文字修改、文献核实、图文资源整合取舍等工作,都在其次。反复三轮、历时四年的编辑加工整理,总算告一段落。在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图书出版专项基金的资助下,该书于2009年出版。
在上海科技出版社青年编辑陈晨的坚持努力下,该书今日得以再版。此版不仅补充了八年来圆明园遗址公园修复工程实践的内容,还反映了作者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完成的《圆明园四十景》图档原件再造项目的最新研究认识,真实及时地向读者传递了圆明园研究的最新成果。
作为亲历者,我觉得,此书第一版是在探究、追溯、定格,为人类文化史上远逝的曾经辉煌——圆明园,留下永恒的纸上辉煌;第二版的问世,则让人感到圆明园并未远逝,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深入、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圆明园正被唤醒、复活在我们心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