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即景 | 赶走流浪汉,西雅图招数“有点损”
,
▲西雅图市中心的高架桥下,警察与帐篷里的流浪者对话。东方IC
当美国第99号公路穿过多雨的西雅图时,凌驾于城市道路之上的立交桥为这个城市的无家可归者提供了一片难得的庇护。然而就在数周前,居住在贝尔敦地区的杰夫·福尔惊讶地发现,那些在立交桥下生活了多年的流浪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无人问津的自行车停放桩。
“很少有人在这里骑车,”福尔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政府的目的显而易见,不过是为了驱逐流浪汉罢了。”
流浪汉前脚走停放桩后脚装
福尔的猜测很快得到了来自西雅图交管部门的印证。在一份“政务公开”请求的答复中,交管部门工作人员承认,当地警方曾就安装自行车停放桩一事向供应商寻求合作。《西雅图时报》 在一篇报道中披露,西雅图交管部门的一名土木工程师在给自行车停车场经理的信中写道:“我们计划在周一清空这片区域,希望你们能够在清退完成后尽快将停放桩安装到位。这是无家可归者应急举措的一部分,请确保这里不会再次成为流浪汉的聚集地。”
西雅图交管部门的这一做法招致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感。网友汤姆·福柯洛洛在“西雅图自行车博客”上表示,与其称这些障碍物是“自行车停放桩”,倒不如说是“流浪汉驱离棍”。“作为绿色出行的倡导者,我一直在呼吁有关部门安装更多的自行车停放桩。然而很遗憾,这么难得的资源被浪费在了这种地方。”
西雅图无家可归问题联合会会长埃里森·艾辛格指出,用自行车停放桩来驱逐流浪汉的做法是极具误导性的,它将社会上存在的贫穷和无家可归现象当作技术问题来应对,而事实上,问题的根源是人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在最近一次的走访统计中,西雅图无家可归问题联合会在市区范围内共发现了11643名无家可归者,其中5485人生活在没有任何遮挡的露天环境中。而前不久实施的旨在建设集存储、管理和其他服务于一体的“增强型收容所”的政策,却使西雅图市实际减少了300张供无家可归者夜宿的床位。由于市政府规定“禁止在未经登记的地点露宿”,很多流浪者只能在生活设施更加匮乏的郊区过夜。
“西雅图交管部门的这一做法显然并不妥当,我们的城市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努力改变现状,”艾辛格表示,“政府应该将更多的公共资源开放给市民———包括那些无家可归的弱势群体。”
所谓便民设施实为方便管理
当更多的人将关注点放在西雅图的流浪汉身上时,另一些人却从自行车桩事件中读出了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充满敌意的市政设施”。
2014年,一家位于伦敦市中心的乐购超市安装了大量金属桩,以阻止流浪汉在卖场周围露宿,导致无家可归者集会抗议,最终不得不拆除。相比之下,特定造型的座椅、具有一定装饰性的石材和看似为骑车人服务的自行车桩,虽然能够在驱离流浪汉的同时让后者难以非议,但其背后的真实意图真的不为人所知吗?
在《不受欢迎的设计》一书的作者西林纳·萨维克看来,西雅图交管部门的做法是城市管理者利用所谓的“便民设施”来达到某种管理目的的典型案例。“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没有太大价值的公共设施,它们存在的首要意义是阻止特定的人群或者行为,其次才是实用性。这种现象在大城市尤为普遍,管理者总想借助这些设施来管理庞大的城市人口。”
从当地网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出,类似的“小聪明”在西雅图比比皆是,例如公园的长椅被加装了扶手,以阻止人们躺下休息;公交车站的遮雨棚只有座椅的一半长度,这样流浪汉就不会在此过夜;公路的路肩被铺上凹凸不平的石材,使之难以成为轮滑的训练场地……
西雅图交管部门或许没有料到,一排自行车桩会招致市民的强烈反感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舆论的压力下,新任市长珍妮·杜坎回应称,公共设施不应该成为管理者的工具,而要以便民为首要目的。她同时表示,西雅图必须行动起来为数以千计的无家可归者提供临时或永久的收容所,用正确的方式来疏导当下的流浪汉危机。
在关怀无家可归者的问题上,或许西雅图市政部门应该向企业多学习。据《纽约时报》报道,2017年5月,科技巨头亚马逊决定将在建的位于西雅图市中心的六层办公楼分出一半,给一家名为“玛丽屋”的流浪汉收容所,以接纳65个困难家庭。据悉亚马逊网站还建立了与“玛丽屋”合作的网页,消费者可以在这里为无家可归者购买生活用品。
*报独家稿件,来源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