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首次清理“不达标”通识课程,复旦大学课程将更新换代

2018-02-08信息快讯网

国内高校首次清理“不达标”通识课程,复旦大学课程将更新换代-信息快讯网

复旦大学将在新学期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集中清理一批不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其中包括一些因人设课或是质量不达标的课程;对于新开高质量课程的教师,还将予以最高可能达数十万元的重奖。

这是国内高校首次集中清理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而从课程建设的投入来看,也是前所未有。2018年,是复旦大学实施“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的第一年。按照这一计划,本科学生入学后,先接受两年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然后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专业方向,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学校希望通过这一“2+X”计划,在强化基础的同时,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

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本科生院院长徐雷教授介绍,这个“X”不限于专业学术,也可以是与创新或创业相关的任何内容。每名本科生在四年学习生涯中,都会有35到45个学分“留白”作为任意选修学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涯规划自主安排“想学的课程”,甚至可以申请学校为其“定制”课程。

但是,这些“留白”学分也给各院系以及整个教学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可能出现每个学生的培养方案都不一样的情况,这对教学管理乃至毕业要求审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自2005年开始实施,因当时缺少开设此类课程的经验,有不少课程是老师自荐或者院系推荐开设的,其中一些甚至“脱胎”于讲座课。但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反思能力,而非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但是最初开出的一些课程往往是专业课程的“缩减版”,这早已不能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介绍,此前,已有30多门课程因为不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而陆续退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比如,有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就由于对自然科学专业学生来说太过肤浅,而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又太过艰深,不得不退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剩下的150多门课仍然存在因教师开课需要而设课的情况,也有一些课程在学生中评价不高。新学期,学校将重新评估这些课程,根据评估结果和学生评价,决定课程的去留。有的课程将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甚至被取消。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可以根据生涯规划选择课程,甚至申请学校为其“定制”课程。

同时,复旦大学还设置了荣誉课程体系,通过具有高度挑战性的课程和科研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完成这些课程和科研项目的学生将获得本科荣誉学位,表明他们是最优秀的本科毕业生。

据介绍,学校今年还将鼓励老师开设新的高质量通识课程,给予每门课程3万元经费支持,并在绩效考评方面予以更多倾斜,最高可能获得数十万元奖励,尤其鼓励老师定期开设小班讨论课,解决“沉默课堂”等教学实际问题。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