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梦想·新春走基层 | “互联网+”新消费快速发展离不开配送员的身影
▲盒马鲜生配送员马军正在做派送前的准备。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一个个灰色的泡沫箱装着已经分拣好的商品,穿过整个工作区,从全自动流水线上呼啸而来。
配送员马军此刻排在第一个,他从流水线上取过箱子,按照程序看了眼面单,将配送信息扫描到手机上。这一单有五件商品:一只波士顿龙虾,一斤白竹蛏,还有些黄油和稀奶油。他手脚麻利地把箱子搬上助动车,捆扎稳当了,从专用通道飞驰而去。
马军是盒马鲜生King88店的一名普通配送员。按照规矩,他必须将这单在30分钟内送达用户指定的配送地点。盒马鲜生每家门店周边3公里是可配送范围,被戏称为“盒区房”,但曲线距离可能会更远。马军拿到的定单位置在淮海西路,导航显示有4公里路程,路上要加一把劲。
配送区内,即使到了春节,依然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我们门店有200个配送员,来自五湖四海,春节期间回乡的员工不多,留下来加班的大约还有130个。”马军说,他是安徽宿州人,今年准备过完节再回乡。一个月前,他父亲从老家来上海看他,马军陪伴父亲参观了工作场所,自掏腰包请客一顿400多元的海鲜大餐,父亲很满意他的工作环境,对于他留在上海过年表示非常安心。
配送员稍有减员,但春节期间订单量丝毫不见减少。墙上的屏幕不停地跳动着配送实时监控数据:上午10时37分,当天实时单量已经达到5143单,预测订单量将达8571单。店内采取限流措施,每小时最多承接500单;即使如此,大屏统计的配送时长仍达每单29.81分钟,即将突破极限。
马军觉得春节期间的订单有所变化。比如,以前跑一次能送六七单,这几天跑一次只能送两三单——过年了,用户一单买40多件商品,要装好几个泡沫箱;再比如,海鲜、蔬菜、水果和礼盒类订单直线上升,尤其是蔬菜,外面菜市场的菜价涨了,标榜不涨价的新零售反而成了菜场的代名词。打开泡沫箱,就能看到冬笋、青菜、彩椒,越来越多的用户还会订购盆栽塔菜,在家当作绿植培养几天,然后割下烧菜。
新消费的变迁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过去用户亲自到菜场买菜,现在指尖点单坐等送货;过去春节里饭店商铺关门,现在新消费不打烊,午餐送到家,很多人的生活不经意间发生了改变。
马军2014年来沪务工,那时他刚满18岁。第一份工作是在浦东新区的一家物流公司做调度员,每天指挥着来来往往的集装箱。在封闭环境工作,觉得单调乏味,他便辞职来到盒马鲜生当配送员,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日均送60单。和大姐阿姨打招呼,他反而觉得很有意思。他说,物流行业这几年变化很大,传统物流配送行业压力太大,而像盒马鲜生、饿了么这样的同城快送则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
虽然春节不回家,但年夜饭却有着浓浓家乡味。春节前夕,马军收到了盒马鲜生发送的大礼包,还有一张定制贺卡,他在贺卡上填上了自己最想吃的家乡美食——宿州“地锅鸡”。这些贺卡被主管收集起来,悄悄交给店内大厨。除夕夜,盒马鲜生配送截止到下午五点半。傍晚六点时分,一百多位坚守岗位的配送员暂时歇歇脚一起吃顿年夜饭,餐桌上摆放的正是他们朝思暮想的家乡的味道。
“吃到家乡菜,就等于过年了。”这是马军在贺卡上的留言。今年春节,他在上海,但不会孤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