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视觉系”,解码他的色彩美学
憨态可掬的熊猫起舞,冰上运动员领路,忽然时空交换,科技感超强的机器人同时启动……2月25日晚在平昌奥林匹克运动场举行的冬奥会闭幕式上,由张艺谋执导的“北京8分钟”,用现代手法和思维,奉献了一台蕴含丰富中国文化、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惊艳之作。
无论是在现场,还是荧屏前观看表演的国内外观众,都纷纷给予高度评价,称透过短短八分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并对北京冬奥会更具期待。
众所周知,张艺谋擅长表现宏大的艺术场面。除了执导这次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他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总导演,2016年中国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的总导演。这些大场面,有没有让你觉得震撼?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张艺谋在实现中国人百年梦想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让神话成为了现实,向地球上的所有人完美呈现了单凭观赏就能饱尝艺术之美的杰作。
鲜艳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唯美的影像,以及结合实物与特效的前卫尝试,展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这几千年的历史,正是靠人的手创造出来的。
成功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在国内外获得了颇高名誉,因此提名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同时获得央视主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凤凰卫视主办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同年11月7日,张艺谋被授予美国波斯顿大学人文艺术荣誉博士学位。
2016年中国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张艺谋说。他是能说到做到的人。这得益于他强大的执行力以及克制力、控制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成功了。从技术性上看,堪称毫无瑕疵。张艺谋赢得了官方的表彰与信任,为八年之后他坐上G20峰会文艺演出的总导演位置奠定了基础。
2016年9月4日,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G20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在杭州西湖景区观看了《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交响音乐会。演出完美结合中西文化元素,节目包括交响乐、舞蹈、越剧、古琴大提琴合奏、钢琴独奏等,精美绝伦。晚会突出展示了杭州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融合国际元素,反应了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形势。
其实,张艺谋真正的“主业”是拍电影,而执导大型晚会、歌剧、芭蕾舞剧和山水实景演出等属于“副业”。不过也有人说,在张艺谋的作品体系里,是没有电影与晚会之分的。他的某些电影和部分晚会、演出,无论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执着地挖掘电影语言的潜力,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色彩的饱满,通过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独特的艺术境界。
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位摄影出身的“视觉系”导演在电影中的色彩演进之路。
《黄土地》《一个和八个》:黄土情
《黄土地》《一个和八个》只是张艺谋的摄影作品,但其在影片中展露出来的稳、准、狠,以及非学院派的大面积构图留白、非对称性摆拍,为初露头角的张艺谋赢得了众多关注。
两部影片都与黄土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影片也整体氤氲在一种朦胧而敦实的黄色之中。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红色中国
张艺谋对红色有执着的偏爱,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可见端倪。《红高粱》整部影片的色调都是刺激着荷尔蒙的红,无论是“我奶奶”的嫁衣、婚轿,还是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后来“我爷爷”目光所及之处的满眼血色。
《大红灯笼高高挂》那个颇具意向性的灯笼,《菊豆》中的红染坊,甚至还有《摇到外婆桥》中小金宝红色的旗袍,《秋菊打官司》中的一串串红辣椒,都具有了超越现实意义的隐喻。如果说红色是张艺谋作品中的唯一基色,也并不为过。
《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走向现实
有影评人认为,《秋菊打官司》是张艺谋的转型之作,脱离了符号化的故事,成就了一部颇有纪实风格的作品。此后的《一个都不能少》,也都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因此电影在用色上,也开始有所收敛,倾向于用最简单的色调,来呈现故事的精彩内核。
《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的桃色情结
小沈阳在《三枪》中的艳俗桃色,其实有迹可循,那就是《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的小花袄。而章子怡来回奔跑的慢镜,似乎只存在于过去美好的回忆中,显得有些不够真实。
影片的色彩运用也是如此,现代场景用黑白色,过去回忆是温暖而萌动的彩色。或许这也是张艺谋所说的,一部影片成就了章子怡,遗忘了孙红雷的原因。因为,老谋子是在憋着劲要让那一抹桃色加两个小麻花辫,成为唯一的焦点。
《英雄》:调色板的集中爆发
《英雄》用各种颜色区别“罗生门”式的剧情,让这部影片的配色华丽到近乎奢侈。
和“服装大神”田惠美跨刀合作,张艺谋一声“红”,她老人家就染出上百种供挑选。因此,当我们看到《英雄》中每个不同色系的故事在讲述时,都能感觉到仅那一个单色,就有无穷无尽的变化。
全片将黑、白、红、绿、蓝五色都运用到了极致。但有电影人认为,片中红色和黑色依然最出彩,蓝、绿就略有些矫情,或许这也跟导演的色彩偏好有关。
《十面埋伏》:华丽色彩的细节
如果说《英雄》像一个五色用尽的调色板,把张艺谋的色彩运用推向一个极致,那么《十面埋伏》无疑有些没落,在兼顾了大视觉上的大色块之后,相对来说更侧重了对细部的处理。
无论是美轮美奂的场景,如牡丹坊,还是彩霞般的各套服装,都能看出这是一次色彩的混合应用。
但有人爱之深责之切,认为张艺谋努力营造出了斑斓,却并未对自己有所超越,甚至炫技过了头。这种设色,也伴随《十面埋伏》一起走到了繁冗的尽头。
《满城尽带黄金甲》:摒弃色彩的另一次创新
当各种色彩运用到了极致,如果执迷不悟,将庸俗不堪;如果能够猛然回头,将是另一片天空。在《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讲述宫廷内斗的电影中,色调整体采用了代表皇家的金色。
有专家表示,金银两色可以被视为“无色”,如何在这种自身就有色调高低变化的金属色中进行用色实验,是一次颇为考验人的尝试。
事实证明,虽然影片上映后争议不断,但《满城尽带黄金甲》将金色发挥到了极致。
《三枪拍案惊奇》:民间文化的回归
小沈阳的桃红,闫妮的叶绿,毛毛的亮蓝,程野的桔子黄,无一不来自民间,或许是从版画、年画、皮影,以及各种民间工艺品中获取的灵感。
在经历了视系探索的大渲大染之后,张艺谋突然俯身,直接从中国的乡土文化中寻找灵感。这些配色是中国民众经过几百上千年来不断沿袭的色彩使用偏好。
或许,历经百战的张艺谋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终于悟到,最中国的,最民俗的,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电影人,属于全国老百姓的色彩。
编辑制作:姜方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