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奋力实现四个新作为,奋斗收获幸福的人生
2017年3月5日,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希望: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
事实上,回顾过去五年,这四件事始终是总书记对上海最关心的问题、最重要的要求;也是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源动力。
今天,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咀嚼总书记的话语,上海广大干部群众心情激荡:走在新时代,一定要用奋斗的人生收获幸福。
【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
上海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同时还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服务业能级和水平。
2014年3月5日
上海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好试验区辐射带动作用,着眼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规则,使制度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5年3月5日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要深化完善基本体系,突破瓶颈、疏通堵点、激活全盘,聚焦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2016年3月5日
要努力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2017年3月5日
上海海关驻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刘强:
我们监管的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从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去年,监管一线货值达到490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税收29.6亿元,同比增长62%。随着海关不断优化通关流程,自贸区创新政策效应不断叠加,机场综合保税区高效率通关、高端产业集聚的特点越来越显著。
机场综合保税区的物流大多依托航空,对时效性要求很高。上海自贸试验区自成立以来,海关陆续推出了30多项改革创新举措,把航空运输的速度优势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西班牙知名服装品牌“飒拉”(ZARA)去年在区内创下一个纪录:其货物从飞机落地、卸货、分拨、出仓,最终运出园区,整个过程仅耗时3小时40分钟,外方表示“非常震撼、非常满意”——在入区前,这个流程一般要花3到4天。受益于效率和速度,全球各大知名品牌纷纷在自贸区内设立亚太甚至全球的物流配送中心。
通过制度创新、监管优化,上海自贸区正不断“跑”出通关速度新纪录。目前,区内货物通关时间较一年前大幅压缩了近1/3,其中进口平均通关时间缩短10.7小时,出口缩短0.71小时。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上海市委提出,上海要按照中央批复的新一轮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方案,聚焦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特别是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加强改革开放系统集成,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努力把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去年上半年,随着国务院印发第三版相关《方案》,上海自贸区改革进入“3.0”时代。在市委、市政府和自贸试验区领导小组的部署下,全市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建设各项任务,根据最新汇总数据,自贸区3.0版方案明确的98条改革举措现已全部推开,3/4以上已经基本完成;随之而来的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基础性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对标高标准的改革创新形成突破,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活力四射的自贸经济,生根于自贸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营商环境的努力。目前,自贸区“证照分离”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货物分类监管等改革举措不断深化,并逐渐向外辐射。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不仅要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同时还要扮演开放性经济体系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区,以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桥头堡的角色。在这些领域,上海也结出了丰硕成果。比如,去年上海自贸区发布了全国首张“自贸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出台了“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金融开放创新和功能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通过诚信管理、分类监管、风险监管、联合惩戒、社会监督等手段,自贸区不断提升政府监管服务能力,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上海自贸区去年设立了包括“一带一路”法律查明和律师服务支持中心、“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等机构和平台,投资贸易支持服务网越布越远、越来越完善。
【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2015年3月5日
上海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2016年3月5日
上海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此外,上海还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
2017年3月5日
上海光源中心副主任何建华:
上海光源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先建成的大科学装置。这一年来,在上海光源诞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成果越来越多,所覆盖的学科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早几年,上海光源主要帮助了生命科学、化学等少数领域的科学家;现在,包括凝聚态物理、催化、能源、材料、生命科学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的杰出成果,已全面开花。
再经过五到七年努力,随着上海光源二期、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新一批项目相继落成,张江完全可以成为国际上最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聚地之一。相应地,在这块土地上也势必诞生出更多国际一流的前沿成果。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上海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核心举措。上海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指示要求,集聚更多一流大科学设施、高水平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场效应”,推动更多体现国家战略的重大科技布局,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过去一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面夯实框架基础,各项重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布局和政策体系初步确立,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度、显示度不断提升。
集中与提升,首先体现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过去一年,我国迄今单体投资最大的大科学装置——硬X射线项目成功立项和启动,上海光源二期、活细胞成像平台等项目建设也进展顺利。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推动张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源大科学装置集聚地。
同样是在张江,过去一年,一批高能级、高水平科研机构加快集聚。上海市政府会同中国科学院挂牌成立了张江实验室,将以“1”个光子大设施群、“2”大研究领域(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以及“1”个交叉研究方向(类脑智能)为框架,力求到2020年初步建成,到2030年跻身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行列。李政道研究所、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量子创新中心、医学功能与分子影像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建设加快推进。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中度、显示度的提升,也反映在全力推动战略性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上。市发改委介绍,上海去年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在集成电路等领域启动首批三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以促进军民深度融合为契机,启动了深海科学、北斗导航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此外,在相关国家部委支持下,华力微电子、和辉光电等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顺利推进,量子计算机、商用航空发动机、超导带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C919大型客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墨子号量子卫星、克隆猴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为破解瓶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上海去年涌现出一批功能平台和制度成果。全市范围内,目前正在加快推进落实首批18个创新功能型平台的建设,其中去年启动了包括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生物医药、类脑芯片、石墨烯、集成电路、临港智能制造六个平台,北斗导航、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低碳技术、临床研究等平台力争今年全部启动建设。在制度供给方面,国家授权上海先行先试的十项全面创新改革举措,有六项已落地实施,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等两项正在推进过程中,投贷联动等两项已形成试点方案。在部分重点领域,上海还加大了“自主改”的力度,制定了《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专门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16条”政策,助推各类创新主体更好发挥作用,融入科创中心建设。此外,着眼于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海坚持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制定并深入实施人才政策“20条”“30条”,不断探索构建更灵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社会治理,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2014年3月5日
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2015年3月5日
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上海要强化依法治理和智能化管理,加快补好短板,聚焦突出问题加强综合整治,形成常态长效管理机制。
2017年3月5日
漕河泾街道宏润花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艳艳:
我们居民区今年多了三块停车场地,大大缓解了停车难问题:一块是曾被违法建筑占据的小区“三角地”,如今变成18个车位;一块是附近马路的侧边停车位,过去不允许停车,如今开放后可停三四十辆车子;最后是小区新建的助动车棚,原来在楼道内停放充电的助动车停进车棚,消除了安全隐患。
“三角地”变停车位是2017年“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的功劳,整治是多部门协作的结果;马路侧边停车,是区和街道各部门与交警部门积极协商的结果;小区助动车棚来自居民的提议和物业的支持——所谓社会治理,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让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从不同角度参与,共同解决难题。
“我们面临的形势在不断变化,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但共产党人的初心不能忘、宗旨不能变。”在社会治理领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上海超大城市实际,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上海要突出城市精细化管理,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管理水平。
今年1月底,上海迎来一场十年未遇的暴雪。雪后的清晨,上班的人们发现整个城市银装素裹,但马路干净、交通畅达,市政设施和市容环境丝毫无损。及时启动的城市应急部署,连夜铲雪除冰、铺防滑垫的武警官兵,加班加点的交警、环卫、路政工作者,以及时时守候于社区一线的居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等等,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做好应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等各项安全防范工作,切实维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的任务,经由方方面面的力量精准分解到了城市运行各个关节,让雪后的上海格外“温暖”。
超大城市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精细化工程,成功应对自然重大考验,关键在于平日里持之以恒的社会治理创新。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突出把重心落在城乡社区,推动资源下沉,强化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能力,在精治、共治、法治方面都卓有成效。
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为“精治”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杨浦区控江路街道在全国率先探索基于广电网络的新型物联网应用,开发社区智慧应用,比如用电子巡更系统守护社区老人,通过地磁传感器实时掌握辖区停车位,把智能路灯设计成“立桩资源库”等等。
开放式和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为“共治”赢得了方方面面的力量。上海规模最大的成片历史风貌保护街区——衡复风貌保护区在环卫工作上作出新尝试,局部试行“落叶不扫”,当秋日落叶如金黄蓑衣般铺满地面,路边随意丢弃的烟头、垃圾反而变少了,行人和游客自发成了街区环境治理的支持力量,这一柔性管理手法广受关注。
法规政策等制度供给是“法治”的基础。2016年9月,《上海市街道办事处条例》修订通过;2017年2月,《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修订通过;2017年4月,《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由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基层社会治理三部地方法规及时到位,上海的社会治理有法可依。
【上海要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
2015年3月5日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压实压紧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2017年3月5日
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志良:
1月25日上海普降大到暴雪,全市1万多家街镇党建服务中心和站点快速响应,自发向所有环卫工人和户外工作者开放,接待了数万名户外职工休息。暴雪来临之前,这场暖心行动从发起到响应只用了一天。
这源于近年来上海在基层党建上下的功夫:上海积极推动党建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和功能完善,初步形成了“1+16+214+10000”——即1个市党建服务中心、16个区级党建服务中心、214个街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和1万余党建服务站点的阵地体系。这些实体化建设、体系化布局的党建阵地,成为了服务人民群众的一线载体。
实现新时代各项事业的新发展,需要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坚强保证。一年来,上海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进一步强化管党治党责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在党的建设上展示新作为、展现新气象。上海深信,唯有在从严管党治党上走在前列,才能不辱使命,推动上海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上海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个根本政治责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两个中国革命圣地,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伟大号召。对上海的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这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党课教育,激励着大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时刻不忘初心,矢志永远奋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去年,上海市委组织部在全市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实践活动,举办七期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分期分批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全员轮训,面向全体党员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宣讲和培训,推动全市党员干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与此同时,上海紧紧抓住支部这个基本单位,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上海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着力打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
上海人口密度高,市民结构多样性突出,尤其需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坚强有力,把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好。全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扩大和筑牢党执政的政治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
上海坚持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常震慑,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切实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文:张懿 钱蓓
图:袁婧 叶辰亮 张锁庆
责任编辑:孔韬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